中药房调剂质量控制对安全用药与临床疗效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在中药房实施调剂质量控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加强药品使用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上半年度(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计86例,结合患者一般资料分别从出现不良反应药品类型、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患者相应的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给予综合性评价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本次研究的8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43.2%为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心血管系统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20.3%。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器官中,大部分表现为患者皮肤组织出现损伤(48.2%)。结论:加强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实施力度,完善临床合理用药制度,确保药品使用安全、有效。
【关键词】安全用药;药品不良反应;中药调剂;质量监控;
医院中药房依据临床诊治医师所开的中医处方,将中药饮片配制成可供病人使用的药剂,这一过程,称之为中药调剂。中药调剂质量可直接对临床用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临床主要表现的问题为药品出现不良反应(ADR)。药品不良反映指的就是临床采用合格药品经常规方法及用量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加强临床ADR监测对完善药品管理、确保用药质量和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为了保证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分析在中药房实施调剂质量控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加强药品使用安全,文章现结合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集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归类总结出现不良反应药品类型、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患者相应的具体临床表现等,预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上半年度(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计86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结构为2~83岁不等,将患者进行不同年龄段划分,即0~19岁占6.1%(5例);20~39岁占24.1%(21例);40~59岁占28.6%(25例);60及60岁以上占40.8%(35例),如表1所示。其中一般不良反应85例,严重不良反应1例,未发现新型不良反应症。
1.2 相关评价 提举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相关ADR判断标准和级别,经我院ADR监测小组评价结果:32例很可能,54例可能;省中心评价结果:28例很可能,60例可能。
1.3 患者转归情况 经相关处理后,86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22例治愈,66例好转,其中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2例,停药后患者自行好转34例。
2 结 果
经统计分析,本次研究的8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43.2%为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心血管系统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20.3%。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器官中,大部分表现为患者皮肤组织出现损伤(48.2%)。详情如表1所示如表2、3所示:
3 讨 论
针对中药房实施调剂质量控制实施的方法与内容,及相关药品在临床针对患者的病症治疗及缓解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相应的预防:
3.1 合理配伍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持续使用一种药物长时间不见疗效,则需要换其他药物进行科学的匹配,但并不是针对患者疾病治疗的所有药物进行搭配都是科学的,一些药品的联合使用则会使原有的药效大大缩减,从而使治疗失败;一些药物的联合使用会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更有一些药品的联合使用会增强药品的效力,从而超出了患者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引发不良反应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等。
3.2 强化ADR监测 中成药临床使用时应针对实际情况,监测所使用的中成药品种、数量、合理用药情况和不良事件。特别是对风险较大、毒性明确的中成药,如中药注射剂和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可进行重点监测。处方点评制度和临床药师制度等的落实,可有效地促进 中成药临床使用监测,及时获取中成药用量的动态信息、合理用药情况、药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
3.3 提高用药安全 中成药处方点评内容包括辨证用药、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途径、溶媒、联合用药及配伍合理性、治疗过程中更换药品或停药的合理性等,定期进行中成药处方点评有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临床药师可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
【参考文献】
[1] 徐燕侠,曾艳,孟莉.《新编国家中成药》收载品种中含化学药成分的统计与思考[J].中国药房,2006,7(05):262-263
[2] 林汉钦.谈谈目前中药的质量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6):112~113
[3]关英,郑彦云,徐峰,陆平平.我院近2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10,5(6):410-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930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