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积极进行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有效途径的实际探寻,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有些问题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开展。笔者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从课程建设、师资结构、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深刻的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一、科学评价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意涵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关于“人”的学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优势和特色。实际上许多传统文化在内容、准则、形式、文化认可等方面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高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以及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扬弃,已经深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而且对外来文化拥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在民族的生存与延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的道德素质状况良好。然而,不可否认,受国际全球化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及市场经济背景下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化等不良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一些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诚信观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功利、奢侈等不良风气也会在校园中不断蔓延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些大学生并没有产生好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缺乏识别与抵御能力,往往盲目顺从并接受,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观体系陷入无序状态的现象。
  二、传统文化教育回归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教育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能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能够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长期以来,大学生“三观”教育手段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没有足够的方式,往往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解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口头说教,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根据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途径应更加丰富,高校在新形势下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补充应用到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当中去,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形成辩证的唯物观。
  (二)传统文化教育回归是应对文化全球化的需要
  我国己正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出了“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促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植入”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激发大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培养他们分辨优劣、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这对传统文化课来说任务艰巨。大学生作为保障国家发展和民族腾飞的人才的储备力量,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对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陶冶大学生心境,塑造理想人格的需要
  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大学生心境和塑造理想人格方面具有强大的功效。其中,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发愤图强,厚德载物”的不断进取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能给人心灵以鼓舞与震撼。这些至真、至情、至善、至美的健康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心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当中,高校有义务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与文化追求融入到对学生的培养当中,使现在的大学生能在古老丰厚的文化熏陶中诗意地翱翔。
  (四)探究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只有按照道德规范认真践行,才算是真有道德。现在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知行脱节的问题,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恰恰为他们提供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方法。面对新的历史挑战,客观上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实现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优秀文化的最佳结合,建立一种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既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理性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一)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突出了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经济效益的重视,多数高校专业数量盲目扩张,虽然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但教学目标和学习动机相应地被弱化了不少。很多高校被利益所迷惑,人才培养结构越来越多地增加专业教学,忽视和弱化人文教育。这一现实问题,直接致使经济高速发展与百姓素质滑坡的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极为不利,甚至会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巨大阻力。
  (二)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体验
  人的认知过程是在实践中理解、内化和升华的过程,知识的最终体现是人的素质体现。目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多集中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单一传授,缺乏个人的经验和对现实的认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限的,懂的越少,理解的越少,吸收的也越少,这直接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甚至出局,进而造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性和精神特质的丧失,以致最终会使我们的民族被同化、被消解。
  (三)注重平台信息,忽视知识精选
  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是靠课堂教学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这种方式限制了复杂的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对学生进行长期感化与陶冶的功能的发挥。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纷纷采取积极手段来解决。大多数高校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学习网站、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图书展、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活动、传统文化影视传播作品等信息平台模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种平台信息化模式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很多影视作品扭曲历史,质量较低,只是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随意阐释历史的真实面目、传统礼节、实际环境等。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加快推进高校的课程建设
  高校课程结构的组成是一种人为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学生逐渐变得对公众意识淡漠,只关心得到学分,而不去追求真理。这就必须从课程结构上进行根本转变,高校要增添通识教育课程,淡化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界限,将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因此,从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开始,高校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体结构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明确课程结构,不仅创办大学语文、文学、美学、传统文化选修课,而且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通过专业伦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发展的审美历史课程,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历史的积淀与凝练,是一所大学校园氛围、教学氛围、学习风气、科研风气等一切外在表象的展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性格塑造、生活启示和思想感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将校园文化纳入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中,且要摆在首要位置。校园文化不能片面地被理解为每年开展多少次文体活动、举办多少次学术讲座,应从提升内涵的高度上来规划和部署,注重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凝练以及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开展诸如“孝道与感恩”“和谐与团队”“文明与礼仪”等专题教育活动。
  (三)深入开展实践育人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的认知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涤荡,淘洗出的精华。只有贴近群众和走进社会,深入基层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让他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极思想和西方不良思潮等的影响。高校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实现主体升华的载体,通过认知的过程使传统文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高贵的民族责任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50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