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单季稻高产栽培技术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稻是浙江省的主产作物,更是云和县农业生产的支柱作物。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云和县耕地有限,主要耕种品种不更变化,提高单季稻产量成为其耕种面积保持平衡的唯一途径。因此,本文主要就单季稻的品种选用、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确保单季稻的增产增收。
  关键词:云和县;单季稻;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3090
  云和县水稻栽培模式较多,其中单季稻的耕种面积最大,针对单季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阐述,以便为农民提供单季稻高产技术支持,为解决农民单季稻种植困惑提供帮助。
  1 关于单季稻品种的选用
  水稻高产栽培的前提是高产品种的选择,高产品种在穗型、粒型、生育期、抗病、有效积温要求等方面都较其它品种具有优势,如甬优12号等甬优系列,其生理特征与地域自然环境契合度较高,通过精细化耕种管理技术的辅佐,可以较其它品种实现明显的增产效果。但是在选择这些品种时,也要注意品种的来源是否可靠,以防被假种欺骗,因小施大。
  2 单季稻的播种
  播种时间依赖于常年的耕种规律,并根据耕种前后的天气变化和趋势,结合单季稻品种的生育期特点进行综合判断。自然环境允许时,适当早播能够提高其有效积温,延长生育期,在分蘖期促进分蘖,在干物质积累期增加积累的时效,对促进后期增产具有较大的作用。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播种期的确定能够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展开创造先机,是精细化单产稻高产栽培的重要保障。对于云和县来说,单季晚稻播种时间根据地势不同略有差异。一般而言,地势平坦开阔地区,以5月10日前后确定播期;地势为山区时,以4月22日前后为宜。
  3 移栽技术原则
  单季稻只有株型大,穗粒多才能保证高产。而这些生物特征的实现与适时移栽“脱不了干系”。移栽时,水稻秧苗龄期要保证20d,但不可超出时间过长。原因是20d左右时,水稻秧苗壮,根系浅,移栽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此时移栽可以促进早发苗;而秧龄期一旦过长,就会产生反青慢,分蘖不齐,蘖枝生长慢,最终导致穗上下参差不齐,影响产量。移栽控制要点:移栽要轻、稳、准。轻拿秧苗,移栽行株距匀称,保持秧正根浅;移栽选择在阴凉天进行。保证秧苗不会受到强烈日光的酌晒;做好药物的配合,在移栽全程进行病虫害控制;为保证秧苗反青,水层的保护是必须的。一般以水深至秧茎2/3处为宜。高产品种的分蘖力强,生育期长,在移栽时每667m2株量以稀植为宜,一般以3.4万株/667m2为好。
  4 精细化管理水肥
  单季稻生长期长,肥量供应不上往往使得各时期的生长需要难以保证。在肥量上地适当增加施用量。对于云和县的土壤特征来看,一般纯N肥每667m2用量控制在16kg左右,P肥控制在每667m2用量3.5 kg左右,K肥每667m2用量控制在6kg左右为宜。为了促进高产,在施肥原则上要做好调整。一般情况下要重基肥、早蘖肥和巧穗肥。全程进行N、P、K科学配比,并做好配方施肥的合理化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在灌溉调解上做到精细化。在各个不同时期进行给予不同的灌水要求,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水分的控制,保证水稻在各时期对水分的要求达到合理化和科学化。需干则干,需湿则湿,以水控肥,以水控制株。
  5 单季稻病虫害防治的优化策略
  单季稻整个栽培过程中,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等,虫害主要有二化螟虫、卷叶螟、稻虱、鸟类等。虫害的防治要结合物理防治手段和生物防治手段、药物防治手段三结合,采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对虫区进行集中防治2次,无虫害地区以防为主,鼠、鸟害以物理手段和生物手段防治为佳。
  病害的防治主要以药物防治为主。不同病害的精细化防控如下:稻瘟病,主要危害茎、叶、穗、粒。防控措施: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前茬作物最好不是单季稻;选择抗性强的品种;管理精细化,以科学配肥、科学控水为主;针对不同病型采用药物控制。如40%的富士1号油剂,每667m2用量100mL;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采用70kg溶液喷雾防治,10d后重复操作;纹枯病:少量发病严密观查,孕穗期严重时,以中下部给药为主。水层的有无直接关系到病情的控制效果。在治疗时,要保证最低3.5cm的水层,并在2.5h内无雨的情况下,选用井岗霉素,水剂配成100kg液体进行中下部喷雾,粉剂配成用量要求进行浇施;白叶枯病:细菌致病,症状是叶白色无生长特征。发病时以细菌药剂选择为根本。在防范措施上以抗病品种的选择为主,尽可能选择无白叶枯病史的地块进行单季稻的种植;恶苗病:真菌致病。植株残弱,生长异常为要表现。最好的防治办法就是抗病品种的选择,并配合此类病害的真菌药剂浸种,以达到防治的效果。
  6 结 语
  云和县单季稻种植虽然分散,但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视。在栽培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种植、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控制,才能实现高产的最终目标,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87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