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历史框架下进行儒学重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儒学的尊重属于儒学复兴,使之保持意识形态之地位也属于对儒学的尊重。当然,只是单纯地重现其原有意义,算不上儒学复兴,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且对外来文化有益成分进行吸纳,使儒学在得到整合与创生后有一个新的姿态。
  【关键词】重建秩序 关注历史 转换视角 开拓转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47-01
  关于儒学的复兴,多年来我们就一直提倡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当然,学术界对于儒学的看法依然是各有观点,见仁见智,而关键点则在于儒学的真精神。对于这一点,《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余英时)有比较独到的观点,他探索了有关儒学重建的思路,很值得我们参考。
  毫无疑问,如今的学术研究,往往会在分析中国哲学时而用看待西方哲学的标准,而且方法也没有什么改变,将儒学当成一种可以传播的知识。也就是说,西方观点局限了我们的观点,而将儒学作为道学的载体,道学又作为道学的载体,可谓典型的形而上学了。说到底,这就是用哲学来化约我们民族的文化,使原有的民族文化不再能圆融存在,且使富有内在性的民族文化一步一步地丧失。
  人们关注朱熹理论,而更多的则是关注他的理念对在儒学体系方面的作用,比如他对“心”“性”等的研究与探索。其实朱熹的研究,与宋代的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在宋代历史场景中去看待他的理论。宋代政治是朱熹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他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他所处的政治世界,因此他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交往与政治活动。此外,他还有与自己关联密切的政治文化。由此看来,朱熹对儒学的研究有些东西很值得我们思考,即儒学要重建,就必须与现实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然而,如今我们所处的时候,要比朱熹的时代复杂得多,如果把握不好,所谓的儒学重建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朱熹有他自己的“历史世界”,这是后人在研究时所发现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在以前的哲学探索中,一些学者专家往往把道德性命的内圣学问看成是道学或理学的精髓,这种观点其实处在理学的边缘地带,尽管它与理学也有一些联系或关联。理学的特色是内圣,虽然内圣为理学张显了个性。人间要建立合理秩序,这是人类的追求,鉴于此,它成为理学内圣的终极追求,也是朱熹重建儒学的目的。因此,我们不能将儒学从理学中抽出来,使人看不清理学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色;而且要从整个宋代儒学体系来重新审视理学,还要将理学紧密联系政治文化,使之恢复秩序重建,于是复兴儒学就应该注重其转向情况,使秩序得以重建。
  当然,每一种学说都有个形成的过程,这期间肯定有一些争议。对于理学与儒学的关系,就有人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把儒家的关怀与秩序的重建视为一体,又把秩序看成政治秩序,而真实的世界只是现实存在的政治世界。这些人认为,理学世界是典型的价值世界,因为它高于人间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理学世界与价值世界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而另一种观点也不同,他们认为传统的道统与正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这种观点对上述说法有某种程度的否定。然而,无论持怎样的观点,也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其实从本质分析它们都是一致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得君行道”实施到位,一些行道的士大夫,虽然做不到,但还是要建立自己的家园,而这个家园有高度的知识与思想。这些人是要用一个特殊的价值概念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以便最终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因此人们说,无论宋代的士大夫,大都忧国忧民,借助一切机会来坚守自己的立场,抒发着自己的儒者情绪。在宋代,我们见到最多的是“理”“心”“性”等词语,这些词语归结点还是治国平天下而已。
  “得君行道”是一些人不断突出强调的,甚至它也成为“秩序重建”的代名词,被看成“第一序”处于理学系统之中。然而,这种观点却回答不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内圣”脉络下同行的问题。可见,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且因立场不同。还一种“道理最大”的思路,它也不并完全支持“内圣”,也对“外王”却情有独钟。士大夫必须参与,由大家共同治理天下,如此,士大夫的道理只能是超越的和绝对的,因为至高无上的皇权是没有办法来约束的。我们提倡儒家的复兴,并不仅仅是对一种文化的渴望,更是对“秩序重建”的渴望。因为我们对现存的秩序怀疑甚至失望,但是无法从政治上找到答案,或者对答案并不满意,希望有一种“大道理”来重新解读、建构这个秩序,于是,我们渴望以“大道理”来改变时下的境遇,儒学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寻觅“大道理”的时候我们历史必然的想到儒学。
  毋庸置疑,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重建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因为它的历史基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之所以说儒家必须重建,那是现代化过程的需要,是中庸之道的需要,更是现代化语境的需要。当然,重建方式可以探讨,但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摒弃传统的对儒家重建方式的观察角度,即以静态哲学角度来观察,最终要以动态取代静态。我们要搞好儒家重建,就必须以“创造性转化”为重要选择。要努力改造中国文化传统中表现形式与价值体系,使形式适应内容,且与时俱进,永远保持对新文化的肯定。这里的改造,当然是指一些东西可以改造或者值得改造。吸收外国文化,但不能绝对照搬,这是改造的方法。也就是说,传统在现代性的地位必须得到肯定,因为现代性是由传统转化形成。此外,人的自觉性也不容忽视,必须明确,一些东西传统中没有但现代有;而现代中没有东西,传统中则不一定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进行着一场创造性转化工作,其远大目标就是儒学的现代化。实现儒学现代化,会使儒学传统得到接续。这就需要重视政治文化的整合,让儒家思想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成当今的儒学现代化。
  可以说,儒学重建不是朝发夕至的事情,而且儒学重建之后还必须将中国“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接,以使外来现代文明与中国现时意识形态相符合。这样,儒家文化才会在完成文化的整合提升后得到重建。
  参考文献:
  [1]陈来: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J].《二十一世纪》,2003,(10)
  [2]葛兆光:拆了门槛便无内无外:在政治、思想与社会史之间――读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及相关评论[EB/OL]
  [3]余英时:现代儒学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452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