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形式与内容孰重孰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艺术作品区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要素。对此,美学提出的问题是: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因素中,美在何处?这种美又有何特征?
  关键词:形式美;形式;内容
  艺术作品区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要素。对此,美学提出的问题是: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因素中,美在何处?这种美又有何特征?二者共同构成一件艺术作品,本人意在阐释二者的关系。
  一、美在内容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1],“客观现实的美是彻底的美”[2],而作为艺术作品形式的形象则“只是现实的一种苍白的、而且几乎总是不成功的改作”[3]。这样他就认为,生活内容通过艺术形式的呈现与传达,不但不能增加生活的美,相反还要使生活的美受到损害。那么,人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这种形式呢?他说:“现实的美是完全的美,但是可惜它并不总是显现在我们的眼前。”[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作品仅仅是生活的蹩脚的替代品,艺术作品的美远远不及生活的美;第二,就艺术作品内部构成看,具有美学意义的是内容。而艺术形式则仅仅起一种“复制”作用,而且由于这种“复制”是 “苍白的”、“不成功的”和“低劣的”,它不具有美学意义,不能成为美感的一个来源。用他自己的话说:“艺术形式无法使一篇作品免于轻蔑或怜笑,假如作品不能用它的思想的重要性去回答‘值得为这样的琐事呕心沥血吗’这个问题的话。”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看法是不符合艺术实际的。在艺术作品中,内容诚然是重要的,但形式决不是消极地仅仅起“复制”作用的因素,更不是什么损害生活美的破坏力量。艺术形式在艺术作品中起非常积极的、特殊的和独特的作用,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意义,它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美在形式
  吴冠中曾在《绘画的形式美》中说到:美感之产生多半缘于形象结构或色彩组织的艺术效果。[5]除了《绘画的形式美》,他还在《美术》杂志1980年3期、10期和1981年3期分别发表了《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的研究》、《关于抽象美》和《内容决定形式?》这几篇文章。正是这些文章引发了中国美术界关于形式问题的一场辩论。辩方是权重者,有政治斗争的大帽子在手。比如蔡若虹就认为人体美是资产阶级买办思想的典型表现,江丰则提出否定“内容决定形式”就是堕落的欧美抽象派理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蜕变。[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提到: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无疑,在蔡江二人看来,吴冠中的观点是与“延讲”相悖离的。文化大革命的艺术作品要求政治意味浓重,“高大全,红光亮”,艺术为政治服务。我们必须注意到吴冠中发表《绘画的形式美》的时间,是1979年,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时代,继四人帮粉碎、高考恢复后,百废待兴,改革事在必行。
  吴冠中针对的是几十年来政治对艺术的制约,他很敏锐地指出:“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根据我们的习惯理解,内容是指故事与情节,多半是属于政治范畴或文学领域的。”“我们这些美术手艺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面是形式,我们的苦难也在形式之中。”“我强调形式美的独立性,希望尽量发挥形式手段,不能安分于‘内容决定形式’的窠臼里。”“但愿我们不再认为唯‘故事’、‘情节’之类才算内容,并以此来决定形式,命令形式为之图解,这对美术工作者是致命灾难,它毁灭美!”[7]这些文字中,透露出形式对作者的至关重要性,但也不难看出作者对内容并非绝对排斥的,他只是把这些关于形式的论断作为质疑和攻击的工具,用来打击那些偏离真实性并以政治需要为最终原则的“虚假内容”。首先,这是一个曾经被迫害过的老人的控诉。其次,这是吴冠中对机械的现实主义的批判,是对现代艺术的探索,再次,对内容的诠释提出质疑,内容的指涉仅仅是故事、情节吗?
  吴冠中谈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虽然说明了形式的重要性、形式能独立存在,却并没有过分排斥内容,“我没有理论水平,不能阐明‘内容’一词的含义和范畴,如果作者的情绪和感受,甚至形式本身也都是造型艺术的内容,那么形式是不是内容决定的问题我是无意探究的。”这段话的意思明显表示吴冠中是希望形式也是内容指涉范围的一部分。拿绘画作品来举例子,即形式是除作品故事情节之外,组成画面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形式也是具备作者情感倾注的。这样来看的话,他的本意就并非是要将形式与内容对立,而是说形式也具备内容的特质即:一、作者感情的表达,观者也能从画面形式中理解作者想要倾诉的情感,二、形式自身具备的情感(如黄金分割、参差、对称等形式法则,又如红色代表热情奔放、黑色表示庄严肃穆等象征意义),这些形式关系的表现能够打动观者,引起观者的审美情感。
  三、美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黑格尔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他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一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在内。”[8]实际上,就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言,形式以内容为对象,无论如何,形式不是绝对自由的,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并归根到底是根据内容的要求而形成的。一定的内容吁请一定的形式。或者说,一定的形式只有在一定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如果没有内容作为基础,形式就成为不可能存在的空中楼阁。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明白,当他寻找着新的艺术形式时,并不是仅仅为了显示他具有寻找新的艺术形式的本领,而是为了更加突出某项内容,使读者得到更为强烈、深刻的审美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关于形式的工作,不是为形式而形式,而是把形式赋予内容,形式总是有目的、有内容的,总是受目的、内容所制约的。而内容失去了形式的显现,表达无疑也成为奢谈。
  【注释】
  [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91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08
  [3][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08
  [4][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91
  [5]吴冠中.我负丹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67
  [6]王林.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吴冠中写作生涯与艺术论争[J].文艺研究,2007(03):72
  [7]吴冠中.我负丹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72
  [8]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2
  【参考文献】
  [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吴冠中.我负丹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王林.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吴冠中写作生涯与艺术论争[J].文艺研究,2007(03)
  [4]王林.在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5]李泽厚.美学译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31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