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好教材资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标要求学生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但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不多,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必另起炉灶,而应深挖教材、活用教材,在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间架起相互转化的桥梁。
  一、立足教材资源,实现文本转化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适用范围,二是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为了突破重点,很多教师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画出相应句子,并交流汇报。这样教学,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读文本中的句子,离开了文本就难以有效交流。如果教师出示下列表格,指导学习其中一种玻璃后,再要求学生选取关键词语或者用自己的话对其他玻璃进行概括,学生就能借助表格完成教学目标,而不是做简单的“搬书工”。
  [玻璃名称\&玻璃特点\&玻璃用途\&适用范围\&表达方法\&\&\&\&\&\&]
  这样设计,实际上是将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转化成了非连续性文本。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能感知非连续性文本简洁、实用的特点,增强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练习,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设计作业时有意引入非连续性文本,不仅能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记忆与理解。
  教学《詹天佑》(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后,为了检测学生对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依据文本画出开凿简图,并在图旁标明山岭名称、开凿方法、采用原因等。再比如,教材一般按照同一主题选编课文。学完一组课文后,编者经常会设计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练习。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表格,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连续性文本,完成非连续性文本类的表格填充。
  这样教学,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让他们掌握了借助非连续性文本梳理知识、增强记忆的方法。
  三、借助综合学习,提升运用能力
  立足文本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并掌握学习方法,是基础训练,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借助综合性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阅读与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走进信息世界》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的第一部分是“信息传递改变我们的生活”。在活动建议一中,编者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概括能力自主阅读材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并比较阅读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材料中讲了哪些时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怎么传递的、有什么特点等),引导学生读懂材料;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让你的汇报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最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准备材料并汇报。学生有的为每种信息的传递制作了卡片,卡片上注明了主要年代、主要特点、优缺点;有的制作了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除了上述信息外,还加上了图片;有的采用表格的形式,通过比较显示优劣。这样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第二部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中,要求选择话题进行调查并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对第一部分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提取信息,而且要求学以致用,写作非连续性文本。教师选取了“我校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近视眼研究”这个主题,要求学生针对四年级和五年级人数、近视状况、近视原因、近视性别、防止措施等内容收集资料;接着引导学生筛选资料――保留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剔除无关的资料,整合内容重复的资料,并将资料归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看到同学视力下降趋于上升状态时,你想告诉大家什么?你觉得你有义务监督同学们的行为吗?当同学沉迷于电脑游戏时,你有好的方法让他远离游戏吗?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积极动手动脑,进一步筛选、阅读现有资料,并通过补充研究,获取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最后,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方式,写成了有价值的调查报告。
  值得强调的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和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是基本相通的。教学时,教师只要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意识,并经常通过课堂教学、作业训练等途径适时运用与指导,就能达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潜江市后湖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85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