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真语文,“野生”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69-02
  什么是“语文”?最直白的解释,就是指“语言”和“文字。“语言”出于口,即是“话”;“文字”落于纸,便是“文”。韩愈先生说,“师者传道”,而“道”又在何处呢?或云,“文以载道”――故,“道”在“文”中。什么又是“道”呢?《老子想尔注》云:“自然,道也”――“自然”就是“道”。
  王旭明先生在《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一文中写到:“真语文就是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王先生在此提出的“回归传统,找回本真”,我认为其实就是找回语文最原始的“道”,就是回归“自然”的原点。“真语文”就应是《舌尖上的中国》里那鲜活的跳跳鱼,那绵密的乌鱼子;就应是那肥美的花菇,那爽滑的木耳――这些最美味的食材前都带着两个最朴素的字――“野生”!
  “野生”,即纯粹的原生态,没有做作,不加雕琢,原汁原味,自然而然。因此,我们可以说,真语文,也是“野生”的!
  深圳有个十岁的小诗人,名字叫姜馨贺,小姑娘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写作是野生的!”三岁半前,她已经读过超过1000册绘本;未满7岁,她的诗集文稿《蟋原》在“第6届文博会・全国首届少年原创文稿拍卖会”上,由21世纪出版社竞得,该社以诗歌绘本形式出版;9岁,她的诗作《我闻见了雨的味道》被选为“第二届深圳诗歌节暨2012中国诗歌年会”开幕式诗歌音乐会朗诵作品;上小学后,她发现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跟自己一向看的程度相差太多,就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休学回家,只为更好地读书。她的阅读速度已达到每天300页,迄今为止,小姑娘已经看了超过3000本书。姜馨贺小朋友以亲身的经历印证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定义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何克抗教授也曾经说过,只要是个正常的孩子,到了五岁左右,在那个语言环境里,都能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对音、意都有很强的基础。从汉族文化来说,尤其是北方的孩子,如果掌握了三千多口头词汇,口语就已经很熟练了,所以,母语教学绝对应该把重点放在“阅读”与“写作”上面,而“阅读”又是基础的基础。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真正设置专门阅读课的学校寥寥无几,更不要说什么“阅读教学”了。确切地说,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就是以讲读课为框架的“肢解式”教学中不起眼的一环而已,主要方式还是根据《教参》进行课程设计,偏于字词的解释、记忆、句段分析、中心总结,以教师“讲”为主,而学生的“读”甚至连“辅”都算不上。
  阅读教学究竟如何做,才能从“人工培植”变为“自然野生”?才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输出呢?
  在拙作《通过阅读找回“语文教育”的原点》中,我曾经提出一种阅读方式,即“论读”――“‘集体讨论’当然不能代替‘个人阅读’,我在这里提出的‘论读’这一概念,就是把‘讨论’归化成了一种阅读的形式……如果阅读是‘对话’,那么讨论更是‘对话’。因此,阅读之后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为如果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可以通过讨论式的对话,交换、分享彼此的感受、心得,丰富理解文本的途径和角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我想,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大胆的设想,把“论读”升华为以学生为主讲者的“论坛”,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面对面直接对话的格局。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一个初中生能懂什么?又能谈出什么高深的想法?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自我意识突然高涨,其智力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种智力进步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在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于初中生各种基本智力因素(如言语、感知觉、记忆、想象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得他们能更轻松、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在质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认知结构及思维过程的具体变化上,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渐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等手段,提高解决问题的精确性及成功率。”钱三强先生也曾说过,“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以学生为主讲者的“论坛”是可行的。他们可以跳出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从一个全新视角来诠释自己的思想。在最初的时候,他们也许是羞涩的,是稚嫩的,甚至最后落荒而逃,但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初登讲台时何尝没有紧张,何尝没有闹过笑话?只要我们不因噎废食,把时间给学生,把机会给学生,他(她)们一定会在“摔打”中迈向成熟,在失败中走向成功。只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不但会接受,而且一定会爱上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
  第一步,我们可以把七到九年级分为三个部分,所选用于“论坛”的文章数量分别为“3”、“3”、“2”,即七、八年级每个单元选三篇,九年级每个单元选两篇(不得不考虑到中考的压力),不论精讲与选读,以投票的方式让学生们选择感兴趣的文章。
  第二步,在课文确定后,每篇课文由两名学生组成主讲团(由学生自由组合,分为主讲与副主讲,最好在开学之初就把本学期的文章选择和各主讲团的组合全部完成,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准备时间)。
  第三步,主讲团的两位成员自行分工,搜集素材,教师可适当予以指导。
  第四步,论坛正式“开坛”时,教师就成了主持人,除了串场与救场,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们坐在一起当听众(等论坛步入正轨后,教师可以把“显性”主持人的角色也可以交给学生去做了,教师则成为“隐形”主持人)。
  第五步,在主讲团讲完后,进入自由提问环节。该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思想将在此时碰撞出火花。可评选出“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
  第六步,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略作小结,但要记住,教师的思想也只是千百种思想中的一种,一定要摒弃思想上的“填鸭”教育,绝不轻易下一个定论,给大家留下一个自由的开放式的思考空间。
  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刚开始时,主讲人会因为紧张而出现种种状况,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随着主讲人间的互相观摩学习,随着同学们对“主动提问”的形式的接受,整个“论坛”会从时间“填不满”转化为时间“不够用”,也会从情绪上的“逼着说”转化为“抢着说”。 我想,在经过了“论坛”充分的交流之后,再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心得通过“笔读”――即“写作”――落于纸上,将不会再是“言之无物”了吧!
  王旭明先生提出的“真语文”的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语文课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而我在此提出的这个设想应该既符合“真语文”的基本要求,也体现出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袁枚在《续诗品注・崇意》中写道,“意似主人,辞如奴婢,奴强主弱,呼之不至”――这些“大家”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所要表达的思想才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在经过了“论坛”的冲击与洗礼之后,已经不再需要去提醒学生注意什么修辞技巧,也不再需要去规定学生写什么内容,更不需要去要求学生必须写多少字。就让大家写吧――可以写哪个字词用的精妙或垃;可以写哪段对话让你感动或愤怒;可以写哪个人物让你喜爱或唾弃;可以写你得到了激励或受到了打击;可以写你对这篇文章爱不释手或是毫无兴趣……总之,不管从点从面,还是点面结合,只要写出最真实感受就可以,因为不管写什么,都离不开围绕某一中心去解释“为什么”――这不就是思想的启迪吗?!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想的自由权还给学生,才可能让语文教育从“人工培植”变为“自然野生”,才可能在一种自然的信任中回归语文教育的真谛,找回语文教育迷失已久的大“道”。
  作者简介:
  甄春(1985年-),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901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