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深圳市坂田河龙华段黑臭水体治理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本文介绍了深圳坂田河(龙华段)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具体工程措施,旨在为当前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臭水体;截污;清淤;补水;分散处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9.092
  1 坂田河(龙华段)概述
  坂田河属于深圳市观澜河流域一级支流,起源于龙岗区布吉街道杨美村,从梅观高速布龙路匝道处以暗涵形式进入龙华区,之后向西北于龙华区民清路桥处与油松河交汇后注入观澜河。坂田河全长9.52公里,其中龙华区境内2.88公里,河道平均宽度20m,河床平均比降8.14‰。龙华区内河道上游段为天然型河道,两岸建筑稀少,中下游段为城市型河道,两岸建筑密集,河道蓝线被侵占严重。
  河道黑臭治理前,坂田河(龙华段)水体浑浊发黑,臭气浓烈,为劣Ⅴ类水。2016年全年下游河口监测断面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达标率为82%,溶解氧达标率为17%,氨氮、透明度全年均不达标,總体评价为重度黑臭。
  2 坂田河(龙华段)黑臭产生原因
  坂田河(龙华段)河道两岸厂区和居民区污废水排放的污染物、上游龙岗区入境河水所携带流的污染物、初期雨水和降雨径流引入的污染物,以及河道底泥释放的污染物,是诱发坂田河(龙华段)水体黑臭的主要因素。过量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会导致水体中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厌氧状态,水中铁和硫的还原会导致黑色FeS的生成,夹杂一些溶于水的带色腐殖质类有机化合物,如腐殖酸和富里酸等,使水体发黑,同时,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的H2S、NH3、以及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莰醇等臭味物质,使水体发臭[1,2]。
  3 坂田河(龙华段)治理思路
  为消除河道黑臭,营造更为健康绿色的人居环境,根据坂田河的实际情况,按照“统筹流域,系统治理,一河一策”的治水思路,通过以下措施,最终达到不黑不臭的治理效果。
  3.1 控源截污
  治理前,坂田河(龙华段)全线共有旱季污水排出的排口60个(左右岸各30个),每天排入河道约2万立方米污水。通过在河道左、右岸分别修建D500~800和D1200~1500沿河截污干管和D200~400污水支管约5.2公里,将59个排口截污或者就近接入沿河截污管道,将1处排口接入市政污水管。同时,在区内河道起点建设水力翻板闸,拦截由龙岗区流入的约4万m?/d的旱季污染河水到河道右岸截污干管中,与下游干管沿线收集的污水一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通过对沿岸污水排口100%的整治,杜绝了旱季污水排河。
  3.2 内源治理
  治理前,坂田河(龙华段)穿越建筑密集的工厂区和居民区,弯道较多,断面宽窄多变,水动力条件不好差,河道淤积严重。由于淤泥中污染物的释放也是水体黑臭的原因之一[3],故工程对河道全线进行清淤工作,通过清除河道中的黑臭淤泥,防止了底泥中的污染物释放,改善了河道的水动力条件。
  3.3 分散处理、补水活水
  坂田河(龙华段)是过境河道,在河段起点暗涵处流入的上游龙岗区段的受污染河水,是坂田河(龙华段)主要的河水补给,也是流入河段的主要污水来源。河道经排口整治后,将面临旱季干涸的境地,为保证河道原有生态不被破坏,需对河道补水。通过水量计算,坂田河(龙华段)景观需水量为1.5万立方米/天。
  考虑景观补水需求,兼顾减轻下游污水厂的运行负荷,在布龙路下游150m河道左岸现绿地处(规划为国有储备用地),设置一座规模为4万立方米/天、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的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在布龙路下游450m处河道左岸,新建污水泵站,将河段起点至该点的两岸截污干管中污水泵入分散处理设施作为处理水源。分散式处理设施采用“磁分离+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出水水质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总氮及粪大肠杆菌除外)标准,被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管道补充到上游起点暗涵处河道中,满足河道景观用水需求。
  4 坂田河(龙华段)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坂田河(龙华段)水质得到彻底改善,河道设置的5处监测断面水质指标中的氨氮、溶解氧、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数值都达到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不黑不臭的标准,深圳市治水提质办评估小组对坂田河黑臭整治情况考核评估已经通过,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公众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或“满意”的比例分别达到93%和92%,伴随着河道黑臭水体的消除,河道两岸逐渐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
  5 结语
  黑臭水体的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应遵循“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恢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因地制宜,一河一策。坂田河(龙华段)黑臭水体的消除是城市水体治理的最初目标,恢复其水生态平衡和水体自净能力是水体治理的最终目标,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水务运行管理机制,健全系统长效的监管考核体系,合理规划布局,紧密配合协调,远期逐渐完善河道两岸管网、调蓄等设施建设,避免水质恶化反弹,同时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水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共同塑造绿色健康的水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旭,王永刚,孙长虹等.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04):1331-1340.
  [2]田建波,范擎虹.浅析我国黑臭水体现状及整治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6,23(08):65-66
  [3]王晓玲,王鸯鸯,苗忠梅等.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及治理建议[J].中国环保产业,2018(12):5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0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