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一种稻田与虾综合种养的模式,是指在种植1季稻田中养殖两季虾,实现虾和水稻之间共同生长。具体来讲,就是在每年收割水稻之前在稻田间投放亲虾,或者在收割完水稻后投放幼虾,在第2年的第2季度收获虾,并再一次投放幼虾,随后再种植水稻,再在第3季度收获虾,如此循環下去,从而形成良好的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笔者针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希望有助于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15029
  为了充分的利用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以此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即实现了对稻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又实现了水稻和虾的双丰收,由此可见,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具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1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
  1.1 拓展了农业发展的空间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一个稻田双丰收、一个水资源2种用途的生态农业发展优势,不仅大大提高了稻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的经济效益,有效的突破了以往种植与养殖之间的控制局限。由此可见,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拓展了农业发展的空间。
  1.2 缓解了水稻与虾争夺资源的矛盾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在实施水稻种植前,在稻田地的周围进行虾沟的挖掘,等到种植水稻时,将虾驱赶到挖好的虾沟中,以此确保虾的繁殖不受到水稻种植的影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不仅缓解了水稻与虾之间争夺资源的矛盾,同时还有助于延长虾在稻田地中生长期,以此大大提高虾的产量,从而实现稻田经济效益的提高。
  2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虾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量,而水稻的生长则需要进行多次的晒田,就出现了虾的生长和水稻的生长之间的矛盾。在水稻周围挖掘“回”字形状的虾沟,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接下来的后期中,随着虾的繁殖量逐渐的增加,则无法再进行降水晒田,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因此,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对水稻的品种要求过高,其需要具有较长的稻杆,并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能够有效地抵抗倒伏现象的发生。由于水稻种植的特殊性以及虾对药物的较高的敏感性[1]。因此,在种植到收割水稻的全过程中都需要人工进行做埂、蓄水、育秧、插秧、拔草以及收割,机械化运用的程度较低,这就致使运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所生产的虾的人工成本过高,比普通方法养殖虾要高出很多。
  3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
  3.1 水稻种植技术
  3.1.1 水稻的播种与移栽
  在选择水稻品种的过程中,应该将具有较高环保效能的水稻作为首选品种,该种类型的水稻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和耐肥能力[2]。等到水稻的秧苗长出0.3m左右时,就需要对其进行移栽。一般稻苗的移栽在每年度的6月份中旬左右,在移栽的过程中应该每间隔一定的行数,便预留出一片空白的水域,确保水体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从而为虾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溶解氧。
  3.1.2 喷洒农药、施加肥料以及水分管理
  稻田中的很多害虫、虫卵、微生物等是虾的重要饵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3]。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需要对水稻进行喷洒农药的处理,并且虾的排泄物还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施加肥料的处理。在稻田里投放虾的初始阶段,稻田中的水量不宜过多,通常情况下应该控制在0.1m左右,在完成水稻插秧后的15d左右,便可以进行水稻晒田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在养有虾的稻田将水排干,只能够对稻田进行轻晒处理。在进行重新注水后,随着水稻和虾的生产应该随之逐渐的加深水位,确保水稻和虾生长的充足水量。
  3.1.3 水稻的水分管理
  在应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初期进行虾放养时,稻田的水适宜稍浅一些,通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0.1m左右,并在完成水稻栽秧的10~15d开始进行晒田处理,应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技术时,应该轻度晒田,不可以将稻田中的水完全排干,水位控制在田面露出便可。恢复注水后,随着虾和水稻的不断生长,水稻开始抽穗、扬花、灌浆,在这些生长阶段均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在这些阶段,应该将稻田的水位控制在0.25m左右,以此确保虾和水稻充足的水需求量。而在水稻分蘖阶段,则应该采取浅水勤灌的处理方法,以此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当水稻进入无效分蘖生长阶段,水深则控制在0.3m左右。
  3.1.4 水稻的收获
  在收获水稻时,应该保留0.1m左右高的稻蔸,并尽力将稻草进行返田处理,随后再次进行灌水处理,水位通常情况下控制在0.45m左右,浸没稻蔸与稻草,同时还应该合理的对其进行施肥,以此加快稻草的腐烂,从而产生浮游生物,并促进稻蔸返青,以此为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避荫场所以及天然的饵料,从而确保虾的正常生长。
  3.2 虾的养殖技术
  3.2.1 虾沟的开挖及虾苗的投放
  在开挖虾沟时,应该尽量沿着稻田周围田埂的内侧开挖,并将挖掘虾沟所产生的多余泥土对周围的田埂进行加高处理。虾沟的规格通常在开挖的上口宽度为4m,下底部宽度为1.7m左右,深度在1m左右的环形虾沟,对于较大面积的稻田地,还需要在稻田中间开挖“十”字形的塘间沟,环形虾沟与“十”字塘间沟面积占整个稻田地的总面积不超过10%,在稻田地的2个角需要分别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了避免出现虾逃的现象应该在封口处选择25目的不锈钢网片,并增加设置0.6m高的塑料膜,并将其埋入塘埂土中压实。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将虾直接投放在养虾沟和十字沟中,让虾进行自然的繁殖。所投放的虾苗规格在每只25kg,雌雄配比在3∶1,所投放的虾苗不可以过于集中,应该选择在虾沟的多点均匀的投放,确保每667m2的虾苗密度在15kg左右。   3.2.2 加强田间管理
  为了确保虾能够更好的生长,应该对稻田进行早晚巡查,观察虾沟内部水色的变化,并觀察虾的实际生长、活动情况以及食物的摄取情况等。为了避免出现虾沟堵塞的情况,应该对虾沟及时进行清理。另外,还需要对稻田地的水源水质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以此有效的避免污染物进入到稻田中,影响虾和水稻的正常生长。
  3.2.3 增氧与捕获
  在应用稻虾共作种养农业技术时,为了确保虾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应该对稻田进行增氧处理。具体的做法为:结合运用水车式增氧机与微孔底栖增氧机设备,其中水车式增氧机主要是通过搅动稻田水面的形式进行增氧,而微孔底栖增氧机则是从稻田的底部进行增氧处理,将2个设备结合运用,能够保证虾沟的高溶解氧状态。虾的起步时间通常在第2季度中旬左右,大多通过地笼的方式进行捕获。在捕获之前,可以先将虾沟中的水进行排放,等待所有的虾均退回到虾沟的深水区,再通过地笼对其进行捕获。
  4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的前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将有效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达到水稻和虾相互促进、相互弥补和相互影响的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循环,有效的降低化肥以及农药的施加,并化解了秸秆等废弃物,同时还降低了由于虾的排泄物以及过剩的肥料等给农业生态带来的物探,对农田生态环境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不仅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农田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并且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绿色有机农业模式,特别是在灌溉较为方便的稻田地尤其的适应应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该生态农业模式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并且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较低,见效快,因此,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前景较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的创新,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拓展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同时还缓解了水稻与虾争夺资源的矛盾,并且还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大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 晏乾坤.河南潢川县发展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双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8(07):36.
  [2] 朱杰,刘海,吴邦魁,等.稻虾共作对稻田土壤nirK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09):1324-1332.
  [3] 张胜金戈,刘佩,文志安,等.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SWOT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水产,2018(02):57-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