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稻田鱼蟹混养的优质食味稻绿色生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阐述了选用优良食味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2728,按照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标准,配套鱼、蟹混养有机结合循环模式,可产优质稻谷8250kg/hm2以上,达到了“水稻+鱼、蟹”综合效益超30000元/hm2 的效果,实现了稻麦绿色高质高效协调统一,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关键词:混养;食味稻;绿色生产;效益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30040
  引言
  随着水稻+小麦单一种植方式比较效益的逐年下降,稻田种养结合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应用。该技术模式的推广,既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水稻品质,能大幅实现节约农本、增加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探索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适宜性及效益性,选用优良食味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2728,按照綠色、有机稻米生产标准,配套鱼、蟹混养有机结合循环模式,在赣榆现代农业科技(稻麦)综合示范基地进行了连续2a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可产优质稻谷8250kg/hm2以上,“水稻+鱼、蟹”综合效益超30000元/hm2 。“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下的稻田鱼、蟹混养模式,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的有效途径和良好模式,实现了稻麦绿色高质高效协调统一,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块基本情况
  1.1.1 田间改造情况
  田块位于江苏(赣榆)现代农业科技(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基地总面积17.33hm2,靠近兴庄河,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示范田块位于基地西南角,东西长480m,南北长21m,面积1hm2,其中水面0.2hm2。根据田块原地貌现状,开挖了“山”字型三面环沟及内嵌纵沟,环沟宽4.0m,深1.5m,“山”字型内嵌沟(鱼道)宽1.0m,深0.5m,水面占田块总面积约20%。用开挖的泥土加固加高田埂,田埂宽1.5m,高出田间地平面0.8m。进排水口各用直径为30cm的水泥涵洞制成,用40目聚乙烯网片过滤,进排水口分别设在田块的西北角和东南角。
  1.1.2 防逃设施布设
  选择抗氧化力强的聚乙烯复合防晒抗老化黑色塑料防逃膜,沿田埂四周围栏,四角围成弧形,埋入土下15cm,地面向上45cm,向内侧面倾斜约18°,2膜之间用边纲绳子固定在竹竿上接牢。进排水口用直径30目铁丝网封住,防止蟹逃跑及敌害侵入。
  1.1.3 种苗选择
  水稻品种选用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食味品种南粳9108、南粳2728。鱼种有银鲫、黄金鲫、草鱼,蟹苗是当地大面积养殖的扣蟹,水产种苗均来源于当地的育苗场。
  1.2 水稻试验方法
  按照(第1年)休耕+水稻(南粳9108)(第2年)小麦+水稻(南粳2728)(第3年)休耕-水稻(南粳9108)等的轮作模式。
  1.2.1 水稻育秧与栽插
  针对休耕—水稻(南粳9108)耕作方式,5月初落谷,基质塑盘毯苗育秧,6月2日前机插;针对小麦-水稻(南粳2728)耕作方式,5月底落谷,小麦收获后及时整地抢栽,一般6月25日前后栽插。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前施有机肥8~10t/ hm2。栽插规格为30cm×12cm,穴栽3~4苗,确保基本苗97.5~105万/hm2 。
  1.2.2 大田管理措施
  1.2.2.1 精确施肥
  在运用斯坦福(Stanford)公式(氮素施用量( kg/hm2)=(目标产量需N量-土壤供氮量)/ 氮肥当季利用率)来确定总施氮量基础上,增加有机肥、磷、钾用量。从品质调优和产量提高2方面综合考虑,适度增加硅肥以及微肥等。全生育期总施氮量≤300kg/hm2 ,前后期施氮比例调整为6:4,栽后7d施尿素150.0kg/hm2 促分蘖,7d后视田间长势看苗促平衡,施尿素75.0kg/hm2;促花肥于倒4叶施复合肥(15-15-15)150.0kg/hm2,尿素150.0kg/hm2;保花肥于到1.5~2叶施尿素75.0kg/hm2[1] 。
  1.2.2.2 水份调控
  机插秧后,采用浅水湿润灌溉法,水深不超过5cm,并适当露田1~2次,促扎根活棵长粗;栽后6~7d,保持3~5cm水层后施除草剂和分蘖肥;随后浅水灌溉控草促分蘖,达到预期穗数80%时轻搁,提高水位控制无效分蘖。鱼、蟹苗投放后,适度增加“山”型环沟内水面高度,保持田间15~20cm水层,利于鱼、蟹进入田间活动。10月20日左右,逐渐降低水位,板面表土湿润,自然落干至成熟[2]。
  1.2.2.3 病虫害绿色防控
  按照江苏省植保站、江苏省农科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提出的“优质粳稻全程安全用药规范化技术”,确保水稻全生育期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种子处理及无纺布覆盖育秧技术;田间应用螟虫、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杀害虫;把握“用药关口前移策略”、“齐穗后零用药策略”,齐穗后用药统一前移至破口齐穗期使用,加大孕穗期和破口期用药防控力度,杜绝齐穗后用药;“用药低残留策略”,全生育期只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在2018年的试验中,水稻移栽后的全生育期内,8月2日无人机集中飞防1次,选用药剂(肥)为己唑醇、烯啶虫胺、氨基寡糖素、硅肥。
  1.3 水产试验方法
  1.3.1 清塘消毒及幼苗投放
  插秧前用生石灰1125kg/hm2干塘消毒。 秧苗栽插后15d左右,投放鱼种,次日投放蟹种。共投放鱼种517kg,扣蟹124kg,具体规格、重量等详见表1。
  1.3.2 饲养管理技术   放养后第2天开始喂料,前10d,饲料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饵料豆饼为主,小麦、菜饼为辅,每日投料量约占投苗种总重量的2%~3%;进入快速生长期,适当的增加日投料量,饵料改为大颗粒料,每日投料量约占投苗种总重量的3%~4%,搭配些野杂鱼、螺蛳等。饲料沿沟定点投喂,定期检查吃食情况,增减投喂量。
  1.3.3 水质调节
  苗种放养7d后加注新水,前期稻田水位在5cm左右,进入正常生长期,田间保持水深20cm。平均每5d左右换水1次,高温季节2~3d换水1次,并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体溶解氧量。换水时间在上午9:00—10:00,每次换水量以排出1/4~1/5水量为宜。每隔20d用浓度为20PPM生石灰1次全池泼洒。
  1.3.4 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除泼洒生石灰外,每月用氯杀灵(浓度为0.6PPM)全池泼洒。加强日常巡田频次,防病、防逃、防敌害,并注意防逃膜破损。
  1.3.5 收获
  扣蟹于10月中下旬起捕,分批分次用蟹笼捕捞。11月中下旬,开始起捞成鱼,以网捞为主,视情况也可以干塘捕鱼。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试验面积1hm2,水稻面积0.8hm2,共收获稻谷8800kg,鱼2280kg(其中银鲫1500kg,黄金鲫600kg,草鱼180kg),扣蟹400kg。折算公顷产优质稻谷8742kg,鱼2265kg,蟹397.5kg。
  2.2 效益分析
  2.2.1 销售收入情况
  水稻收入:8800kg×4.0元/kg=35200.0元,鱼、蟹收入为39840.0元,总销售收入为75040.0元;折算成公顷均收入为74543.0元/hm2 。
  2.2.2 成本核算
  鱼、蟹幼每公顷投入成本为16712.6元,水稻种子、育秧、机耕机插机收、鱼蟹饲料、人工管理等费用,约18000.0元/hm2,折算成公顷投入成本为34712.6元/hm2 。
  2.2.3 效益分析
  根據销售收入和成本核算数据,该试验公顷均收益为:
  74543.0元/hm2 -(16712.6元 +18000.0元)/hm2= 39817.4元/hm2。单一水稻-小麦种植模式,公顷效益约为10000~12000元/hm2。由此可以看出,“水稻+鱼、蟹”模式是单一水稻种植方式效益的3~4倍(土地租赁费用未列入成本核算)。
  3 问题讨论
  稻田养殖鱼蟹,稻、鱼、蟹互惠互利,切实可行。稻田田间有丰富的水、光、热、溶氧等资源,适应鱼蟹的生长发育;鱼、蟹能清除田间杂草,滋润土壤,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两者共生互利,起到生态平衡的作用。
  稻田养殖鱼蟹,稳粮增效富民。稻田养殖鱼蟹,土地可以获得超过8000kg/hm2的优质粮,效益超过30000元/hm2,效益是单一种粮的3~4倍;同时稻田养殖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用量,有利于产生绿色大米。因此,“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下的稻田鱼、蟹混养模式,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的有效途径和良好模式。
  稻田鱼蟹混养模式,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保水性强、土壤肥沃的田块。该试验地土壤质地黏土,南邻兴庄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为该模式的试验、示范提供了保障。
  “水稻+鱼、蟹”仅是“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的一种,该模式需要农艺、水产技术的高度融合。生产中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水源、水质、地质、地貌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季佩华,孙莉.南粳9108的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3-44.
  [2] 周宏芳,王春花,丁明,等.南粳5055机插栽培生育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3(4):37-38,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