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石首市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2014年起在湖北省石首市全域探索绿色发展,在水稻生产上创新应用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集成10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水稻提质增效、生态环境转好的良好成效。
  关键词: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石首市
  中图分类号:S511;S9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7-0024-03
  Abstract: Since 2014, the green development has been explored in the whole area of Shishou city, Hubei province. The green production modes of "Rice+Duck+Frog" have been innovated and applied in rice production. 10 kinds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disease, pests and grasses were integrated. It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improving rice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rice+duck+frog; green production mode;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disease,pests and grasses; Shishou city
  湖北省石首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交汇处,主产水稻、棉花、油菜、鱼、莲藕等,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石首市具有中部传统农区典型特征,收入水平较低、常规化学农业导致面源污染较严重及劳动力缺乏等。2014年以来石首市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研究团队,在秦克湖白鹭生态湿地区域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创建,提出并实行保护白鹭生态湿地环境、转变常规化学农业生产方式、禁止湖泊投肥养鱼、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修复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特色手工业、生态建筑和景观产业、乡村休闲产业等绿色经济,加强乡村生态民居、村庄景观设计、村民能力建设等乡村生态社区改造。笔者全程参与该示范创建,承担绿色农业发展相关工作。2017年,石首市农业局在全市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推行绿色生产技术,取得了水稻提质增效、生态环境转好的良好成效。
  1  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创新
  1.1  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类型
  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指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田间配套建设杀虫灯、性诱捕器,水稻3叶苗龄期栽插成活后1~2周,放入1~2周龄的雏鸭,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除去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鸭的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变废为宝”;水稻抽穗后收捕成鸭,放养青蛙;水稻生产全程不用化学农药,减少或不使用化肥,实现绿色防控、提高农业效益、提升水稻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效合一的绿色生态立体农业新模式。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分为鸭蛙再生稻、五彩鸭蛙稻两种。鸭蛙再生稻是指中稻一种两收生产过程中,前期、中期利用稻鸭共生,后期利用稻蛙共生,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实现多效合一的农业新模式。五彩鸭蛙稻是指特色优质营养中稻生产过程中,前期、中期利用稻鸭共生,后期利用稻蛙共生,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1],实现多效合一的稻田种养新模式。
  1.2  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应用现状
  2014年,石首市团山寺镇长安村、过脉岭村在石首市农业局指导下率先发展鸭蛙再生稻、五彩鸭蛙稻(又称有色有机稻,即红米、紫米、黑米等特色和开展有机认证的水稻),试验示范创建面积133.3 hm2。石首市农业局于2017年制定鸭蛙稻绿色生产地方标准向全市推广,于2018年在团山寺镇、高基庙镇高标准建设稻+鸭+蛙千亩示范片4个,全面集成应用10种绿色防控技术,全市稻+鸭+蛙绿色生产面积达570 hm2。区域内逐步形成壮大了长生水稻种植、四生水稻种植、霞松水稻种植、鑫津源水稻生态4家专业合作社,金祥米业、荆襄九郡、洞庭(鹭米)生态农业、宗尧集团4家稻米加工、品牌营销企业,稻鸭蛙产销协会1家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已形成金晏、鹭米、鸭蛙稻、五彩鸭蛙稻4个系列品牌,开展有机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
  1.3  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效益分析
  1.3.1  生态效益  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全程应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使用量大大减少,农田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沟渠明显可见小鱼、青蛙等,空中白鹭等鸟类数量增多。据调查测算,核心示范区每公顷减少农药用量1 200 g[2],化肥用量1 200 kg,2018年全市稻+鸭+蛙绿色生产区域可减施化学农药1 0260 kg,减施化肥1 026 0 t,农业面源污染大大减轻。
  1.3.2  经济效益  2015年示范区提倡绿色综合防控,鸭蛙再生稻头季稻产量为7 306.5 kg/hm2,再生稻产量为3 600.0 kg/hm2,對比一季中稻增收   11 235元/hm2。2016年示范区生产全程不施用化学农药,少施化肥,生产出的稻谷和工作鸭可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鸭蛙再生稻头季稻产量为8 358.0 kg/hm2,再生稻产量为3 259.5 kg/hm2,对比一季中稻增收12 060元/hm2。2017年示范区生产全过程不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稻米已申请绿色或有机转换认证,鸭蛙再生稻头季稻产量为8 206.5 kg/hm2,再生稻产量为4 167.0 kg/hm2,成鸭质量为357 kg/hm2,头季稻谷价格为2.80元/kg,比市场价高0.14元/kg,再生稻谷价格为4.00元/kg,比市场价高1.34元/kg,产值50 895元/hm2,对比一季中稻节本增收15 360元/hm2。示范区生产的绿色、有机鸭蛙稻香米、五彩鸭蛙稻、鸭蛙再生稻米、洞庭鹭米等品牌走俏市场,鸭蛙稻香米10~12元/kg,鸭蛙再生稻米16~24元/kg,五彩鸭蛙稻米12~30元/kg,畅销荆州、武汉、北京、广州等地市场。   1.3.3  社会效益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研究团队支撑下,石首市连续4年在稻+鸭+蛙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举办国际国内重大推荐、参观活动。2016年8月1—6日,以中国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及全球性涵义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团山寺镇召开,来自美国、德国、瑞士、法国、荷兰、尼泊尔等国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机构的30余位学者共同研讨了绿色发展。2017年6月20—23日,商务部研修学院组织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来自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约旦、马拉维、巴拿马、坦桑尼亚、乌干达、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国家的20多位农业官员学习、考察了团山寺镇绿色示范创建;7月10—13日,北京大学国际南南学院组织硕博班,来自埃塞俄比亚、刚果、尼泊尔等15个国家的19位高级官员和社会领袖学习考察了以团山寺镇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发展现状、绿色发展转型之路;8月12日,全国40余家网络媒体记者深入绿色示范区考察、采风。2018年5月23—25日,商务部组织援外培训班即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来自老挝、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柬埔寨、格鲁吉亚、约旦等国家的70多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员、专家,考察了石首市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工作。同期,启动中国-尼泊尔稻+鸭+蛙研讨互学交流活动。
  2  稻+鸭+蛙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示范区统一按有机稻标准生产,推行了10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禁施化学农药、化学肥料。根据连续多年观察、调查,示范田稗草、千金子等杂草极少,明显少于常规防控区。据石首市植物保护局调查,2017年多种害虫为害在防治指标之下,二化螟枯心率为0.4%~0.8%,未见白穗及稻纵卷叶螟虫苞,稻飞虱百蔸虫量一直在50头以下。示范稻田病害也低于常规防控区。
  2.1  种植绿肥
  稻田冬季种植紫云英、苕子、油菜子等绿肥植物,占据田间生态位,压低病虫草害生态空间,翻耕沤泡发酵,直接杀死越冬虫蛹,影响杂草萌发,净化稻田生态环境。绿肥融入土壤形成“海绵层”,改良土壤结构,为水稻生产提供肥力,培养健壮植株,提高抵抗病虫侵害能力。
  2.2  沤泡稻蔸
  结合绿肥翻耕沤泡稻蔸,利用水淹及有益鸟类啄食消灭越冬虫蛹。沤泡绿肥会使稻蔸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拮抗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降低水稻病害发生率。
  2.3  集中育秧
  采用基质硬盘利用钢架塑料大棚集中育秧,机械播种,保温出苗,使得苗齐、苗匀,可做到随起、随运、随栽。秧苗健壮无病虫草害,提高稻苗抗逆能力,阻隔苗期病虫草侵染带入大田,大大减轻病虫草害发生。
  2.4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网格化布局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引诱害虫飞蛾扑灯以杀灭成虫,降低害虫基数。该方法具有清洁、安全、无污染等特点,且夜晚自动亮灯、关灯,诱杀范围大,使用寿命长。
  2.5  投放工作鸭
  依据地形,每2 500~4 000 m2为一个单元,用浸塑铁丝网建设鸭围,孔径3~5 cm,鸭围高50 cm,预留机械、人员生产操作出入通道。在每个鸭围内的稻田一角修建一个简易的鸭舍。插秧后1~2周,待秧苗活棵后,放入孵化1~2周[3]龄的雏鸭,每公顷投放150~225只。工作鸭直接取食杂草,来回运动踏死杂草;取食螟虫、稻飞虱等害虫,频繁运动不利于成蛾交配产卵等活动;在稻田里不停地活动和游泳,活泥断根促进水稻生长[4];在行间穿梭有利通风,不利于纹枯病等病菌菌丝萌发;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5];刺激水稻茎秆生长,促使水稻植株健壮,起到除草、吃虫、活泥、通风、造肥、强壮植株等作用[6]。
  2.6  助养投放青蛙
  每66.7 hm2稻+鸭+蛙绿色生产基地配套建设1个青蛙集中繁育基地。水稻始穗期收回成鸭后投放青蛙,每公顷投放青蛙900~1 200只,控制害虫,保持田间良好生态。
  2.7  安装性诱捕器
  按每公顷放置15个的标准安放二化螟性诱捕器,诱集杀灭成蛾,降低害虫基数。安放时间以二化螟发育进度为准,羽化始期连片安放。
  2.8  安放生物导弹(赤眼蜂+病毒)
  每公顷投放75枚生物导弹(赤眼蜂+病毒),赤眼蜂寄生害虫虫卵,传播病毒,降低害虫发生量,控制虫害。
  2.9  种植诱集植物
  田埂种植诱集植物如香根草等,诱集螟虫等害虫,降低田间落卵量。4月上中旬种植为宜,适当加强培育管理,保证诱集植物的生长。
  2.10  酸性氧化电位水
  利用酸性氧化电位水的高氧化还原点位、低pH和低有效氯离子含量杀灭微生物,控制病害发生。浸泡种子以促进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提高抵抗力。叶面喷雾杀菌防病。
  参考文献:
  [1] 肖长惜,羅汉钢,张求东,等.2011年湖北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工作方案[J].湖北植保,2011(3):34-36.
  [2] 孙贤海,谢远珍,王家栋,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J].湖北植保,2017(1):45-46.
  [3] 徐风杰.优化鸭稻共作技术措施努力提高种稻经济效益[J].中国科技博览,2010(25):193-195.
  [4] 章家恩,许荣宝,全国明,等.鸭稻共作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1959-1964.
  [5]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2):94-97.
  [6]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与效益分析[J].生态科学,2002,21(1):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9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