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家庭因素所致“问题学生”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数据分析现状
  “问题学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学习落后、品行规范意识薄弱,经常违反纪律,在班级影响大,有损班风、学风的形成,使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难以顺利进行的这一类学生。近期,我们对初中3个年级,共1281人,以成绩和行为习惯为标准,各班分别统计了问题学生人数。结果显示,问题学生所占比例为28.7%。在28.7%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成因,让我们吃惊的是,其中家庭因素约占75%的高比例,结果令人堪忧。
  二、“问题学生”的具体表现
  首先,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其次,自尊心过强。内心极脆弱,容不得别人说自己半句不是,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过分的自尊就是一种自卑。另外,由于精神上的空虚,他们喜欢流连于网络游戏的世界,沉溺不可自拔。与此同时,他们活动能量大,赌博、抽烟、打架、甚至自残等无所不为,让班主任费尽心思,让家长头痛不已。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生活没有热情、没有方向,未来也极有可能走上歧路。
  三、家庭因素分析
  (一)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逐年增多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大,高成本的生活,使婚姻赖于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大社会背景下,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逐年增多。家庭就是孩子的避风港,失去恩爱的父母、和睦的家庭,意味着着安全感的失去,他们活在惶惶不可终日里,内心敏感、多思、脆弱、慢慢变得自私、过分的自尊等。他们不能全心全意学习了,用极端的方式掩饰不安或为了引起父母老师的关注,从而变成我们口中的“问题学生”。
  (二)家庭暴力,难以疗愈的伤害
  2012年7月,广州小女孩彤彤被父亲和继母虐待成皮包骨;2013年8月,云浮小姑娘小秋蓉被父亲用饮用机开水烫至皮开肉绽;2013年12月,珠海小女孩小艺艺被父亲和后母虐待至下身撕裂等等,其严重性,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广东省妇联儿童部曾经对400名儿童和402名家长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来遭受过一次以上暴力的儿童占91%,其中家庭暴力占75.2%。不仅仅这些,通过交流发现,当中还有八成的家长认为暴力是一种教育方式。结合我工作中所遇案例,不得不说,家庭暴力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危害,同时造成不良行为的产生。更甚者,心理上的伤害是无法疗愈的,他们沉默抑郁,甚至也以暴制暴。
  (三)“隐形”的孤儿
  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的现状,来自父母那,无可替代的亲情、教育、安全,他们几近失去。父母的长期缺位,隔代的教育,于孩子的身心成长都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孩子心理怯懦,不愿与人交往,继而产生各种不良行为。留守儿童,其实是“隐形”的孤儿。
  所以,“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有问题,只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缺了阳光雨露,即缺了爱,才形成了大家心中的“问题孩子”。
  四、做好“问题学生”正确引导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一)更新教师观念,尝试理解和包容
  “觀念导其行”,如果我们认定谁是“问题学生”,而那学生可能永远就是问题学生了。要知道,种种不良行为的背后是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暴力等不幸的遭遇,这些客观因素发生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他们无力反驳和改变,只留一颗满是伤痕和脆弱的心。师者,当“润物细无声”,我们要了解问题学生,并洞悉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以宽容、感同身受的态度处理所谓“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才能得到这类学生的信任,才能让他们走出问题,并引领他们思想的成长,从而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更新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及家庭观,树立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时代观念。共同培育孩子的明天,也是家庭的明天,社会的明天!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影响个人,个人也影响着集体,要使“问题学生”克服困难,形成完整而健康的人格,我们老师应该营造良好的班风,同学间形成平等、互助、相互尊重友谊关系。我的做法是多开展有意义的班会活动,如“感恩父母给我血肉之躯,我的命运我做主”,让孩子明白,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是是父母们努力的结果。而前路要我们努力与创造,自己的“富裕与贫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家庭不一样、父母也不一样,但目前的我们都是一样,我们都是学生,我们的明天不一样关键是靠今天的努力。这样便可在学会感恩父母的同时还懂得客观公正地看待班上的“问题同学”。有了良好的班风,形成平等互助也少不了私底下的个别教育。有了个别的谈话,问题孩子更感觉到被关注被关怀,情感教育才能顺利进行。集体教育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良好也有助于良好集体的形成,问题孩子的转变应如是双管齐下。
  (三)社会给予帮助,关怀成长
  幸福的家庭相类似,不幸家庭却有千万种,除了上文所提及的不幸还有个别由于意外丧失父母或其中一方的,他们是名符其实的孤儿。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个家庭也关系着社会,政府应予重视。首先,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物质给予保证。因为家庭的不幸很多时候导致经济的减弱或奔溃,最基本的物质上都难以保证,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拮据卑微。其次,居委会或社区可以联系心理咨询师在心理上给予这些孩子疏导与关怀。另外,我们还要为这一些孩子常组织健康的社区活动,关怀他们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其感受到世界充满爱。
  总而言之,“问题孩子”是客观存在在整个社会中,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兼具挑战的教育工程。若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端正的态度、热情的善待每一个可塑性的“问题孩子”,帮助他们找出症结,创造有利的条件,培养他们进取的精神,相信孩子们一定可以克服“问题”走向美好灿烂的人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