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家庭因素分析及治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因校园欺凌而造成的惨案触目惊心,社会各界对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校园欺凌的关注日益增多。加强校园欺凌治理迫在眉睫,以往的研究多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原因探究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教育场所,理应放在首要位置来思考,分析家庭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对治理校园欺凌至关重要。
  关键词: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家庭因素;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0-0232-02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校园欺凌已经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关注。有关校园欺凌的概念众说纷纭,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2017年教育部联合11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校园欺凌做出明确界定,所谓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且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是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的教育水平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孩子们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或实施欺凌。家庭对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研究分析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家庭因素,对加强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欺凌的家庭因素分析
  张春兴教授恰到好处地描述道:“如将青少年问题视为一种病态现象,其病因根源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因此,家庭因素是导致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2]父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面临母亲缺位,研究表明,暴力行为的频率增长得最快的阶段是学前和小学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儿童受家庭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会缺乏安全感,易孤独、焦虑,脾气暴躁,出现明显的攻击倾向。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早的、首要的、基础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言行[3],因此,分析家庭因素对于预防校园欺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庭氛围。(1)亲子沟通。调查表明,家庭生活气氛与孩子的学习、品德发展状况成正比[4]。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那么其家庭生活气氛会紧张冷漠,生活中没有规则意识,家庭的稳固程度受到威胁。家庭间的亲子缺乏沟通会对校园欺凌的产生有潜在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麻烦,有了问题,联系不到自己的父母,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沟通或者沟通较少,他就不再寻求父母的帮助,很容易去外界人士或者去网络世界那里获取安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不够,不具备辨别善恶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可能会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2)父母不和。父母不和、家庭气氛紧张很大程度也会致使校园欺凌的产生。留守儿童父母大多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中照顾孩子,如果父母两人感情不和,经常因为琐事吵架、打骂,就根本没精力和心情去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没时间与心情来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父母不和对儿童成长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会导致孩子渴望逃离。家庭本来是孩子无忧无虑,享受关爱与温暖的场所,却因为父母不和,导致儿童情感封闭,没有安全感。
  2.家庭教育方式。儿童通过父母的教育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念和态度,父母的基本态度,特别是对孩子负主要责任的一方的态度在孩子成长的最初几年极为重要。纪艳婷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家庭教养方式可以通过自尊影响学生受欺凌行为的程度,一旦家长采用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校园欺凌的产生。
  欺负行为作为一种不良的攻击示范,儿童会无意识地加以模仿。父母缺乏民主合理的教育方法,遇到问题就会对孩子进行训斥打骂。管教孩子应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应“以暴制暴”,儿童长期生活在打骂紧张的家庭氛围中,在学校里要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暴躁,极易欺负同学,成为欺凌者;要么变得越来越懦弱胆小,极易被人欺负,成为受欺凌者。
  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是因为不能时刻陪伴孩子,父母对子女的一切要求都满足,对其不良行为、违法行为都持有宽容态度。在家中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备受宠爱,导致其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在学校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其他同学没有有义务像父母一样对自己百依百顺,孩子就容易冲动发脾气,欺负其他同学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或者对孩子教育失败以后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家长大多采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没有辍学基本家长都不会主动管教孩子的,放任儿童在学校肆无忌惮。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得家长说话子女不听,管教孩子不顺利,对子女放任自流,儿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极易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3.家庭教育水平。(1)父母文化水平。有数据表明,家长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对子女的品德有重大影响且家长的文化水平与子女的品德情况一般是正比例关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学历水平一般都在中小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家长的文化水平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一个可能因素。(2)父母经济水平。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会导致埋下暴力行为的种子。2017年发布的《教育蓝皮书》對北京市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展开调查,发现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儿童更多遭遇欺凌。
  三、校园欺凌的家庭治理对策
  校园欺凌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条河流,那么家庭教育就是上游,学校教育就是中游,社会教育就是下游,只有上游的水清澈了,源头得到治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1.加强亲子沟通,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治理校园欺凌要做到加强亲子沟通,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第一,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第二,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品德情况,帮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慢慢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要相亲相爱,因为父母彼此相爱,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孩子只有在家庭中感受到安全、稳定,他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研究表明,父母如果能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并经常一起运动学习娱乐,可能会有效减少儿童的校园受欺凌现象。
  2.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2017年发布的《教育蓝皮书》建议父母应避免缺位,尽量亲自照顾儿童,在教养方式上采取温暖的方式,不要采取拒绝或过度保护的方式。在教育方法上因儿童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强,需要以肯定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励,但是也不能忽略惩罚。父母看到子女在欺负其他小朋友,你就要告诉他,这样做不对,要是孩子再打朋友,你给他的惩罚,是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他的攻击行为,让朋友不喜欢。父母此外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以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使孩子学法、懂法、守法。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高度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确在遭遇校园暴力时,通过法律的方式进行解决。
  3.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家长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家长需要学习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父母要保证青少年身体健康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其次,家长需要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需要教育好自己的宝贝。作为一名优秀的家长,还需要具备广泛的社会生活知识,当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随时随地为子女传授经验,解答他们的疑难,避免他们走上不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EB/OL].2017-12-27.
  [2]韩有芳.教育法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石囡.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4]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