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必要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舆情的形成因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即时性与覆盖性而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与多元变化性。在互联网维度,网络舆情更是因为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发表匿名性、信息回溯困难性、信息追责模糊化等因素使得在互联网空间传播失真信息的成本与风险大幅削减。于是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境之下,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在互联网上不断碰撞、耦合,导致网络舆情的走向与舆情生发点原貌的偏差与离散。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踏入大学小社会的新成年人,信息甄别力与辨析力有待提高与打造。在信息爆炸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解读力、辨别力,从而培育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助推和谐校园建设,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質过硬、头脑清醒逻辑清晰的合格接班人献力。
  关键词 网络舆情管理 高职院校
  1网络舆情定性
  1.1网络舆情内涵
  “舆情”是舆论汇聚到一定数量所形成的群体性倾向性观点和看法,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热点事件的生发、发展与变化,舆论受众对舆论内容解读所产生和持有的相对一致社会态度。它是热点事件参与者与知晓者关于事件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息、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在纸媒时代,“舆情”的产生与传播受到传播媒介覆盖面的限制与传播时效非即时性的干扰,使得舆情的产生与传播停留在相对固定空间与人群;加上信息把关人的存在,使得纸媒时代的舆情管理所面对的突发性状况较少,可控性相对较强。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每一位网民都有多种选择渠道成为在网络上发生的自媒体。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数量庞大的信息等口径参与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低风险性,二者相互作用,直接导致信息时代舆情相较于传统舆情的新内涵。刘毅在其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定义“网络舆情”为“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路舆情信息则是“民众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往往是以文字形式为主”。
  1.2网络舆情分类
  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将网络舆情按内容标准,分为政治性网络舆情、经济性网络舆情、文化性网络舆情、社会性网络舆情和复合型网络舆情;按形成过程,分为自发网络舆情和自觉网络舆情;按构成分为事实性和意见性信息;按境内外,分为境内网络舆情和境外网络舆情。
  2高职学生网络舆情情境中的困境设想
  2.1信息爆炸引发的个体行为失调
  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全体为主。而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10-19岁群体占比为18.2%。数据表明在人的青少年期至青年期网络参与度最高。青少年与新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与逻辑路径尚处于完善过程中,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与常新信息,此群体容易因信息量的庞大让认知思维逐渐滑落至被动接受状态而无暇进行解读。新颖、有趣并层数不穷的信息阅读带来的刺激体感相较于解读信息所要求的功力与过程的枯燥更吸引年轻人。于是独立思考能力与思辨能力逐渐弱化或被大幅削减。信息解读亦交由对他人观点阅读的这一过程完成。年轻人一旦养成信息渠道获取依赖与信息解读路径依赖,丢失掉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不仅会造成思维力弱化引发的情智双商降低,甚至会引发由模仿、盲从等行为造成的个体行为失调。
  2.2信息传播失序情境下的从众认同
  网络舆情一旦形成,青少年学生作为受众中思维防守意识较为薄弱以及信息甄别能力有待提高的群体,更容易被舆情所裹挟陷入从众选择。群体心理学家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分析: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很多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高职院校学生在高考中的相对失利引发的自我认同降低使他们相较于从高考获得高自我认同度的大学生相比更易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做出从众选择以期获得群体认同带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在互联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疏导不及时或者管理失控是引发突发事件和群体性时间的重要诱因。
  2.3网络舆情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应对滞后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虽以受到学术重视,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依旧缺乏实战经验。面对网络舆情所造成的各类影响,高校作为管理部门存在在严重的管理后置现象:即轻舆情观测与预警,重突发事件或群体性行为之后的善后与公共。这不仅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展开,一旦方式或人员采用不得当,甚至会彻底撕裂学生与校方的信任与沟通渠道,后患无穷。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开展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化骨干来真抓实干,为信息时代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9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