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深水区并步入了40年的成果检验大关,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许多机遇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互联网+”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势头仍然迅猛,发展前景大好。然而,在二者的结合下,我国社会也随之出现新问题、新矛盾,其中一个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便是一群体性事件,特别是网络舆情导致的群体极端化行为发生的次数和参与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为了避免消极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网络舆情传播,政府应该及时控制并从根本上解决;而针对对社会发展有利的、积极的社会舆论,政府应该控制舆论的走向,接受其精华并利用舆论进行发展。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因素、发展过程以及解决方案进行研究,最终为改善网络舆情环境,建设与维护良性的网络空间秩序以继续保持当前的社会稳定、人民内部关系协调提出具有价值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网络舆情;公共管理;群体行为;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1对网络舆论的认知
  1.1宏观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外的科技创新水平也逐年提升,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还有城市化的积极发展,使中国赶上了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近年来民众为维护自身权益经常发生群体性事件。而互联网本身就具备迅速的互动性、时空的虚拟性和强大的集群能力,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认知和研究,从而有效而迅速地解决网络舆情群体极端化事件。
  1.2微观环境
  由于宏观环境中国内外经济与科技水平的提升,出现了不少的高科技产品,尤为出色的便是互联网,其中包含了线上聊天平台、新闻发布平台等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微信、微博、腾讯QQ等,己逐渐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平台。近段时间,在互联网上有不少的网络舆情出现,比如江歌案、幼儿园虐童事件、明星出轨案……除此之外,网络媒体在社会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凸显,网民的年龄结构上也趋于一致,以年轻人为主。
  2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2.1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本身为基础的传播态度、意见以及其影响力的集合,是社会上存在不一致看法的体现。近些年来,科技发展速度快,互联网已经深入人民的生活,无处不在,而社会舆论也更多地体现在互联网上,产生网络舆情。
  2.2群体极化效应
  群体极化现象实际上是说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形式更为极端有可能是发表言论指责他人、骚扰相反观点的群体或更为严重的以生命要挟他人……这也会导致极化效应中最终的两极分化,两个社会群体围绕该事件进行相互的争论,或者说更为严重的相互排斥以及言语或人身攻击等恶劣行为。当然,群体极化的积极争论也有可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福音,两方进行争论而让旁观者(比如政府)明白双方的观点哪些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而哪些是消极的应该被遗弃的,就像两派学者进行观点争论,后来者得出最优结论。
  2.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概况
  通过群体极化效应来分析互联网盛行下的网络舆情,有利于了解群体价值观、态度、行为等对舆情传播的影响,通过分析群体极化效应导致的网络舆情的原因,可以提出较为客观且切合群体实际情况的预防或解决措施。
  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机理的原因分析
  3.1网络环境复杂且责任不对称
  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上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与资料,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分享生活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众多社交软件所支持并提倡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包含着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观念的众多群体,上至老年人、下至小学生都会参与到互联网的交流中,且网络上所涵盖的信息、资料众多,导致网络环境复杂,牵涉层面很广。由于一个群体的人对某一件事都持有同一种看法和态度,会导致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认为责任是大家的,由于态度是一致的,所以一个群体内的责任是分散的,再加上若言论转发数量、影响范围不足够广的时候,发表者是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如果是没有实行实名制的社交平台那责任就更加不对称了,所以人们都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2群体压力以及社会从众心理
  当今互联网中的论坛、社交软件等往往会将价值观、态度相似的一群人吸引到一起,这个群体的人都只讨论大家想看到即有兴趣的信息和事件,当大多数人达到一致的看法,剩下的少部分人基于群体压力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就曾设计过一个实验进行多次实践来证明群体压力是会产生顺从行为的。即使不是迫于群体压力,也会因为大部分人的选择、决策,这大部分人在讨论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剩下的少部分人的想法,加强了群体极化效应。
  3.3群体价值观与思维不对称
  群体价值观的不一致,很容易导致群体极化,比如对于“北京遣散外来工人”的事件,网络上就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为了首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再加上北京人口过多,觉得这次政府的行为是正确且客观的;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样将经济实力本就弱的外来者遣散了,基于道德和人性都是不正确的……当一个群体的价值观相似且几乎一致,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很强,就很容易极化。群体思维往往会导致有倾向性的选择信息,会封锁怀疑群体决策正确性的信息,这样会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而当群体的价值观与思维跟别人或者其他群体不一致时,会激发群体的荣誉感,会促使其成员观点更加坚定不移,导致不同群体的极化。
  4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4.1部分媒体为追求报道效果引发对当事人的网络暴力
  有些媒体会为了更多网民关注其新闻报道,追求报道的效果,则进行引导式的报道,引导网民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谴责甚至是人身攻击,有些网民还会有更为极端的行为,会对当事人进行所谓的人肉搜索,把当事人的私人隐私、家人、公司、朋友等都公布到网上,引发网民们对当事人的朋友、家人等的骚扰和语言抨击。这种网络暴力是应该遏制的,会伤害到当事人以及其亲人朋友的自尊心甚至是正常生活。其實近些年来受到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的人不少,其中有部分还因此做出了轻生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2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在舆情发生时,部分旁观者可能会因为网络上的一些低俗的言语或者事件本身的消极情况,而导致对社会失去信心,认为社会道德普遍败坏,自身也会受到影响而排斥社会其他成员。网络上一味的谩骂和责备,不利于社会成员的道德培养,不利于培养年轻人有责任感、善良、乐于助人的生活态度,使得社会风气低俗甚至是败坏。
  4.3导致政府公信力的削弱
  当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规范约束,人们就会受其影响,认为规范约束与政府的制度己然不对称,导致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程度被削弱。由于多数社交平台所谓的言论自由、网络舆论,还有不少媒体为夺取视线而进行的没有经过核实的报道,会使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当舆情涉及到政府时,真假信息的掺和会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其中的群体极化进一步影响政府的制度实施与行政行为不被接受。
  5针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建议
  5.1畅通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
  社会学家齐美尔曾提出并由科塞完善的社会安全阀理论,指出敌对情绪的宣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如果敌对情绪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宣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就不会导致爆炸一样,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因此,通过设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给网民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加强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交流,增强与群众沟通,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群众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表达自身需求和意见,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
  5.2政府实施并完善网络监管体制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更加方便,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排斥,所以,通过完善的监管制度和强有力的管理能力才是排除网络舆情消极影响的基础。政府要出台并随着社会发展完善相关的网络监管体制,督促网络平台实行实名制登录,让社会成员在平台上发表言论也要承担相应的、相对称的责任。这样可以减少不实消息的传播,还可以限制群体成员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违法与侵权的行为。除了完善监管体制,还需要将制度落实,所以政府行政人员要依法行政,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时刻了解网民的舆情走向,监管言论极端者的行为影响。
  5.3政府发布真实消息主导舆情走向
  如果网络上出现不实消息引导网络舆情,这时政府可以瞄准时机进行调查,并发布相关真实消息打破谣言。政府还可以邀请有说服力且有能力的专家来跟网民们讲解,进行合情合理的论证,还可以通过官方媒体发表言论来主导舆情的走向,在满足网民知情权的同时又能使舆情极化的消极影响遏制在摇篮之中。
  6结束语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机理其实是合理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成员等管理措施来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深化改革,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让改革开放的好处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使群众的不满情绪大大地减少降低,而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0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