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本科师范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现有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考核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本文总结了这些措施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地方本科;师范;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27-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方面起重要作用。然而,地方本科师范高校在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生源质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科研评价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1]。所以,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需做出相应的变革。本文主要研究地方师范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在向实践应用转型过程中的教学改革。
  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在生物类学科中的应用,作为一门应用数学,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实验设计等内容,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作用,也是生物学科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2]。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日趋减少的教学时数与日益增大的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生物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3)教学方式过时,以传统的PPT和板书教学为主,缺乏新意,不能跟上大数据时代对教学的发展需求;(4)考核内容和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5)课程设置还有待改进。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
  1.提高对生物统计学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主要是服务于地方中小学教师的培育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所以,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应是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生物统计学的实践教学课时应该占总课时的1/3左右,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却被忽视,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对生物统计学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1 增加生物统计类课程的教学课时。
  本课程在开设过程中,首先对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在原有开设大学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增开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同时对专业课程中关于生物统计学的内容进行了增减调整,减轻了统计基础理论的介绍和实验设计部分的比重。在学完生物统计学之后,还开设了生物信息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这两门选修课,通过连续三年的改革和实践,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乃至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2 增强生物统计学师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
  本教研室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在原有2名教师的基础上增至5人,使生物统计学开课的模式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讲解基础理论为主同时结合博士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本课程的建设力度。同时在硬件上,建设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实训室,保证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满足实践课程开设的需要。
  2.教材需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有效的整合。
  教材既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参考资料。因此,教师在根据教学大纲选择《生物统计学》教材时,不仅考虑了教学内容全面,难易适中,更重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我们选择的是李春喜教授主編的《生物统计学》(第5版)。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转变传统的生物统计学教学观念,深化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改革,打破原有生物统计学教学模式。我们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力求通过“模块化”方式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原有的课程体系整合为两大块,分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部分(图1)
  3.完善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大数据时代下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新的思维:教学案例源于生活,需进一步化繁为简。目前,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倾向于实用性,因此本教研室的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并采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1)“翻转课堂”;(2)“微课堂”;(3)电脑辅助教学;(4)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不断参与在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加强公共实验室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教师科研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加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提供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窗口;最后,对于生物教学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学习课堂内容。
  4.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生物统计学成绩的评定通常采用学生的试卷成绩及实验课堂上的表现及操作技能进行打分,但这种考核成绩评定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多,不够科学和合理,也是一种被动式学习方式;随着本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后,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践操作,虽能实验操作项目的难易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生物统计学的教学需要顺应生物专业学科和数字时代发展的特点,遵循生物统计学本身的教学规律,充分分析当前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所,郑鑫,单雪松,赵静大数据时代下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8):45-46.
  [2].连玲丽,薛李春,林世强,何华勤.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农业科技,2018(5):57-61.
  [3].孙齐英.对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学,2018(26):107-109.
  通讯作者简介:盛文涛(1984-),男,江西高安人,讲师,博士,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项目来源:南昌师范学院教改项目(JGKT-17-13);南昌师范学院“11531”工程;南昌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NSBSJJ20150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