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析科学史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有丰富的科学史素材。本文以科学史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設、像科学家那样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科学史;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18-01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要的是能独立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人才。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比知识的掌握有更深远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要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1][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生物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将从提出科学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科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身临其境,提出问题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和方法相比,探究欲望更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在科学史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在各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提高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酶的本质》教学中,通过感受问题情境,体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现象观察到本质,并提出问题的。展示19世纪酿酒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酿出的葡萄酒为什么会变酸?探究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引发学生关注酿酒的过程。明确酿酒的过程就是糖类通过发酵变成酒精。接下来我们应该探索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发现问题:糖类是怎么变成酒精的呢?是简单地化学过程,还是与生命活动有关系?教师展示巴斯德(L.Pasteur)实验,提出问题:巴斯德和李比希(J.V.Liebig)结论是什么?你支持谁的观点?如何论证?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展示毕希纳(E.Buchne)的实验。提出问题:得到酿酶之后我们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提出,继续探索。
  将学生置身于科学家的研究背景之中,去发现问题,感受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提出问题,从而学会凝练出科学问题的方法。
  二、合理推测,作出假设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过程中,作出假设是重要一环。科学史中“提出假说”这一环节与其对应,在学习中强调提出假说需要实验与观察作为前提,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假说不等于结论,要通过观察与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例如在学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关于细胞膜的结构,科学家提出许多假说和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贯穿“提出假说”,使学生感受科学家是如何提出假说的。首先展示欧文顿的实验,教师提出疑问:欧文顿(E.Overton)对膜成分进行提取与分析了吗?使学生得出欧文顿是依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推导出的,这只是对膜成分的猜想。教师提出疑问:那欧文顿是随便乱说的吗?使学生明白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不可主观臆断。教师再提出疑问:提出的假说是否一定成立呢?是否要进行验证呢?介绍20世纪初科学家对膜成分进行了化学分析,使学生明确假说需要通过观察与实验进一步验证与完善。在本材料的学习中已经贯穿了“提出假说”的整个过程。教师继续提出下一材料,并提出:两位荷兰科学家并没有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而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假说。提出疑问:为什么可以得出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有没有可能是不规则排列呢?难道两位科学家是随意猜测的?使学生也产生疑问。然后教师提出磷脂分子的结构,并启发学生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及细胞膜所处位置,分析磷脂双分子层如何排列并图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已经明白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所以两位科学家提出的假说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与脂质分子的结构有关。本材料的学习使学生在此明确假说的提出应有科学依据。
  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猜想,然后对照科学家们的假说,进行对比,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作出假设的方法。
  三、分析对比,设计实验
  在科学探究历史长河中,既有成功案例,又有失败案例。实验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实验选材和过程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体会科学的严谨性;动手设计,对比科学家的实验自我评价,学会设计实验。
  1.实验选材。
  选择实验材料是设计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材料选对了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时,首先对孟德尔(G.J.Mendel)进行简要介绍,展示他选用的植物材料:山柳菊、玉米、豌豆等,所有试验材料中,豌豆的杂交试验最为成功。提出疑问: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带着疑问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原因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选材的重要性。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时,再次提出疑问:如果你是摩尔根(T.H.Morgan),你会选择什么材料呢?并介绍不同昆虫让学生进行选择。并在之后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自主选材并提出合理性,通过实践,学会选材。
  2.设计实验过程。
  在高中阶段的实验中主要用到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而这种方法也是科学家们进行实验探究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方法体现在实验过程之中,究竟该如何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在科学史中都有体现。在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时,首先提出达尔文(C.Darwin)的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的向光性与植物的哪一部位有关。如果你是达尔文你会选择什么植物?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设置对照,控制无关变量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设计,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然后展示达尔文的实验图,学生对照自己的设计与达尔文的设计,在相互评价与交流中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并学会设计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学生不仅学习如何设计实验,也体会到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再比如,在《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一节中,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通过实验验证了植物可以更新“浑浊的空气”,而有人重复试验时,却得到相反的结果,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浑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利普斯特利在设计实验时忽略了什么?如果是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实验设计小小的失误,就会造成实验的失败。感受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的同时,设计改进实验,在实践中学会方法。   四、严谨推论,分析结果
  对于相同的实验结果,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结论。准确分析实验结果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推理缺一不可。
  例如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孟德尔没有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对实验结果进行数量统计。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对解释进行验证,从而提出分离定律[3]。正是因为有统计学的知识基础,孟德尔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体会孟德尔解释的合理性,学会孟德尔分析数据的方法;提倡各学科知识的迁移,发展综合能力。
  又如在《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法。首先教师出示19世纪人们对胰液分泌的认识:认为胰腺分泌胰液只是在盐酸刺激下的神经调节过程。然后给出沃泰默(Wertherimer)做的三组实验:
  学生小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认为胰腺分泌胰液不仅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教师对学生的结论提出肯定与鼓励,然后提出沃泰默对结果的解释,提出问题:你同意他的解释吗?指出由于沃泰默的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使他失去了發现真理的机会。
  介绍斯他林和贝利斯大胆做出的另一种假设: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也有化学调节。提出问题:如何对斯他林与贝利斯的假设进行验证呢?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与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对比,进而得出实验结论:胰液的分泌是小肠粘膜分泌的化学物质调节的结果。[4]学生阅读“巴普洛夫的感慨”,分析斯他林和贝利斯取得成功的原因,体会到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科学严谨,不可僵化迷信,要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训练,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史资源,运用多种形式,采取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提出问题;严谨推理,大胆想象,作出假设;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会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及敢于质疑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张建尚.假说及其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7,23(8):17-18.
  [4]毕诗秀.充分挖掘科学史教育价值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生物学通报,2015,50(8):28-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