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评价入手,例谈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关于阅读评价的指标包含理解、分析概括、领悟体会、欣赏评价、拓展运用五个方面。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得靠课堂教学长期有序的方法训练,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规律。
  关键词:阅读 能力 课堂 教学
  一、温故知新,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理解方法
  理解能力,简单说就是指理解词语、句子、文章内容的能力。理解要求能借助工具书进行阅读,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它的表达效果等等。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一种挑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单元的单元训练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课后练习题3也指向了这一训练要求。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落实这个训练目标,温故知新,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理解方法,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的教学片断,供读者参考。
  1.字词自学检测。强调书写完“囫囵吞枣”,提问:什么是“囫囵吞枣”?
  2.回顾已学的方法:理解词语有哪些好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分解词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查阅工具书等方法)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囫囵吞枣”。
  参考教学案例:
  生1:“囫囵”是“整个儿”的意思,“吞枣”是“把枣吞下去”。“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枣整个儿吞下去。”
  师:把词语拆分开来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用词素分解的方法理解词语。很好。
  生2:我查了词典,它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师:借助工具书理解它的意思。文中指?
  生3:周晔读《水浒》不认真,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
  师:理解词语能融合于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是个好办法。
  生4:它的近义词是“不求甚解”。
  师: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理解。
  生5:我读玄幻小说的时候也是只注意紧张的情节,细节都不看的。
  师:你能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不错。
  4.举一反三理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词语理解的方法很多,只有经常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才能熟能生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更清晰和准确地理解词语。
  二、紧抓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阅读文本能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认识篇章结构,把握大意,概括段意、主要内容、小标题,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以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每件事,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学生对于作者写的事件能说出大概的意思,但无法作出提炼和归纳。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聚焦到第一件事:“伯父去世了,许多人都来万国殡仪馆来追悼、吊唁他”,提炼出关键词“吊唁”,归纳出“吊唁伯父”。然后迁移运用,让学生模仿着“抓关键词,提炼归纳”出其他事: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串联的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巧抓关键词,让学生不仅学会从文本中检索出重要信息,还学会把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归纳、整理。学生只有经历了自读检索,提炼受阻——教师引路,交给方法——迁移运用,实践习得这一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学会分析概括文本。[1]
  三、问出精彩,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
  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主要由分析、综合、评价、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能力构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本的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后能跳出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固定的思维,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文中的人物,对句子或文章欣赏评价,都是针对深层次的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我设计了“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个问题引领课堂,让学生紧扣文本,通过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大有乾坤。一是需要学生涵泳在课文中鲁迅先生所做的事情,二是需要抓住关键句子,紧扣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品出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三是需要学生组织语言在大家面前有理有据地清楚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要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在文字里穿行,不仅要找对关键句子,而且要抓住词语认真揣摩、准确理解,四是需要把感悟和朗读相结合,读出鲁迅先生不同的情感。可以说,这个问题集分析、理解、体会、领悟、欣赏評价能力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挑战性,也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2]
  四、阅读链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运用的评价要求是进行阅读想象、写法迁移、比较阅读,一篇带多篇,结合课外资料进行理解阅读,进行探索阅读,学习从多角度理解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面有一个阅读链接,分别节选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这两篇材料,第一个寥寥数语,就刻画出鲁迅先生鲜明的性格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很好的一个范例。第二个材料内容与本课的第一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写民众失去鲁迅先生的悲痛,对鲁迅先生深切的缅怀。学生学完课文后,我充分运用了这些材料,让学生读链接的内容,并让学生自由谈谈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 同是缅怀鲁迅先生,两位作家的视角相同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表达效果?通过阅读链接,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鲁迅先生有了更丰满的认识。
  结语
  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满足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之一。以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为准绳,在课堂教学中层级递进,螺旋式发展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亚云.小学语文五层次阅读能力层级框架的构建[J].广东教育,2012.9:68-70.
  [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152-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