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临涣派出所的“平安茶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派出所名称:安徽省濉溪县公安局临涣派出所。
  建所时间:1948年10月。
  辖区状况:临涣镇地处濉溪县西南部,南接韩村镇,北连百善镇、铁佛镇,西与涡阳县石弓镇、青町镇毗邻,距濉溪县城37公里。辖区面积168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9.6万人。境内有青东煤矿、海孜二矿等规模以上企业16家,青阜铁路、泗许高速、省道202線穿境而过,浍河、包河在此交汇,水陆交通便捷,经济文化活跃,社情民情复杂。
  警力配备:民警10名,辅警26名。
  荣誉:2014年6月被濉溪县公安局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4年12月被淮北市公安局命名为“三零”基层所队,2015年7月被濉溪县公安局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6年2月被淮北市公安局授予2015年度集体三等功,2017年获淮北市公安局“十九大安保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在安徽省濉溪县西南部,有一座古城,名曰“临涣”。这座小镇建于汉代,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下茶馆”便是临涣人的独特习俗。明清时期,镇上形成规模的茶馆多达十余家。临涣百姓“重礼仪、讲情面”,乡邻之间发生矛盾,大多选择到茶馆请乡绅士子“评理”,久而久之便流传下一个“不去衙门去茶馆”的习俗。时至今日,临涣镇的居民一直保持着这个习俗。邻里之间的磕磕绊绊,闹点意见矛盾,首选的解决办法不是打官司,而是到茶馆,去找调委会进行调解。因为在这里,不管闹得多么不可开交,都会在几盏茶的工夫里,不知不觉地握手言和。
  “平安茶室”,派出所邀约贤能共调解
  近年来,随着临涣镇人口的不断增多,纠纷量也在不断增加,纠纷调解难度也随之增大。濉溪县公安局临涣派出所结合当地传统和公安工作实际,联合临涣镇法庭、司法所在最受当地百姓欢迎的怡心茶楼设立了“平安茶室”,并将一些民间调解能手吸纳到调解队,共同开展联调工作。
  由于调解工作出色,一些积极参加调解工作的茶客被乡亲们尊称为“十大乡贤”:“茶博士”郑同川,即怡心茶楼老板,为人热情,大家到他的茶馆来调解纠纷,他非但不烦,还十分欢迎,每次不仅为大家备好茶水点心,还认真聆听,帮助调解“闻风到”吴发振,因酷爱调解事业,哪里有纠纷他就出现在哪里,故而人称“闻风到”。“街长”黄颖,乐于助人,擅长处理邻里纠纷和家庭纠纷,与王凤侠并称“调解姐妹花”。“德爷”王德友,生性不爱讲话,但字字珠玑,随身携带一老烟袋,他这烟袋的“三敲”几乎是人尽皆知(第一敲,敲鞋底,预示他要说话,大家要肃静;第二敲,敲桌子,当调解将要成功时,“德爷”要总结式发言,并拿出调解意见,征求双方意见,在没有反对意见时,这一敲也叫一锤定音;第三敲,敲人,对于协议的履行,双方不得反悔,如反悔,“德爷”就要用烟袋敲人了——由于德爷的威望和德爷对调解的把捏准确,德爷的这第三敲还没有用过,警示已足矣)。
  除了“十大乡贤”,派出所还把金牌调解员,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主任王士宏邀请进团队。“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喜欢。”王士宏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创新了“一杯茶调解法”。一壶茶喝七杯,杯杯都是乡俗与乡情:第一杯,以茶暖人心。调解主持人陪当事人喝茶,先喝茶聊家常,问生活,平静当事人的心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第二杯,以茶说人生。通过心理疏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调解奠定基础。第三杯,以茶述纠纷。调解员重在倾听当事人对纠纷的陈述,辨别事情真相,明确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通过技巧性发问了解当事人深层次的需求,以求达到共情。第四杯,以茶找支点。调解员共同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寻法律,从中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第五杯,以茶举事例。中国人以面子为重,举事例作比喻,为面子争口气,假面子害死人,必须改变这种观念,才能各退一步,包容他人。第六杯,以茶置梯子。置梯子,拉距离,拟方案,这一步注重换位思考,解决实质性问题。第七杯,以茶达协议。双方互敬一杯茶,体现互谅互解,争取形成书面协议,确保纠纷成功化解。
  “依计行事”,派出所警民联调化纠纷
  临涣村村民武大与武二兄弟,两个家庭从2012年开始因为赡养老人、宅基地、承包地相邻权等事一直闹纠纷。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老婆孩子不让人,田地边子不让人,视面子为命,视利益为尊严。二人从争吵到辱骂互殴,纠纷由小到大,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闹,互不示弱,互不相让,以至于最后积怨太深,亲兄弟处得像仇人一样,见面就眼红。四年来,村队、邻里、法律服务所为其调解共计不下于15场,然而每次都是发生的纠纷还没解决,新纠纷又发生了,着实令人头疼。
  2016年6月,武二称哥哥武大及其儿媳代某殴打他,要求赔偿。同年7月,因纠纷武大及儿媳再次将武二打伤,并将摄像头电源切断。为彻底解决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临涣派出所决定启动警民联调,利用多元化调解互相联动的优势,攻克难题。第一步,借助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的社会影响力,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街长”黄颖的丈夫与武氏兄弟是本家,黄颖与其也是多年的邻居。这次便由黄颖首先出面,多次上门为其解疙瘩、指明路,警示可能发生的后果,先行将兄弟二人及家人的情绪稳定下来。在她的努力下,武氏兄弟表示愿意调解。第二步,派出所民警向两家人提出警示,武氏兄弟屡屡生事,已属违法行为,如果不主动化解矛盾,便将给予其治安处罚。第三步,法律服务所参与两家诉讼,对纠纷的发生、发展、后果均有所了解,以理释法,以案说法。第四步,村队两级对兄弟二人的土地纠纷及时介入确权。在这些准备工作一一到位后,2016年8月,百善法庭、临涣镇法律服务利用诉调对接的优势,对调解达成的协议及时给予司法确认,让调解协议具有法院生效文书的强制执行力。通过研究,针对这两家的特殊情况,在协议中,约定对故意挑起是非者,给予约定性惩罚。经过努力,武氏兄弟握手言和,从此两家相安无事。
  “古法今用”,大调解机制下矛盾不上交
  “处罚不是真正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矛盾,才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临涣派出所所长宋爱军如是说,“这也是我们学习发扬‘枫桥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正如宋所长所说,临涣派出所邀请调解员们在茶馆共同进行调解,正是“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具体体现。依法调解为主导、说理讲情为辅助,这一做法不仅深受当地百姓欢迎,成效也极其显著。大多数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派出所都会请茶馆调委会先行调解。茶水飘香暖人心。坐在这里,面对着熟悉的茶香和亲切的街坊,激动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得平静,紧绷的神经也会随之变得放松,对于调委会的劝解,也就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与此同时,依法行政的力量也会对调解成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这些纠纷基本上都会在茶馆里得到化解。同时,调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普法的过程,调解员和民警通常会在调解过程中用“以案说法”的方式,让老百姓懂得如何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从而达到“处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一次次调解的成功促进了警民联调机制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个网络、四个对接、五个融入、六个亮点”这一特色的大调解机制,即以茶馆调委会为核心的调解中心;由精英调解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两个队伍组成调解团队;包含调解网络、普法网络及民生民意网络三个网络;形成与法院的诉调对接、与公安机关的警民联调对接、与法律服务的普法宣传对接及与村级调解组织的网络对接;巧妙地融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法学等领域的知识;设立和谐茶室、平安茶室、茶馆调委会、政协委员联勤室、人大代表联勤室及村级理事会六个亮点调解室。这一机制的形成和逐渐成熟,不仅让临涣镇的警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更让老百姓们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临涣镇的大调解机制对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坚实构筑了临涣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临涣镇发案率逐年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位于全县前列,警民关系更加和谐,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也明显增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5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