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耳鼻咽喉临床教学实践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耳鼻咽喉的临床教学中,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大多数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专科重点知识,并培养学生一定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耳鼻咽喉,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025-01
  Analysis of clinical teaching practice of otolaryngology
  【Abstract】Team-based leaning mode(TBL) can motivate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develop team collaboration spirit,and master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better in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study of otolaryngology.TBL teaching mode can  also help students learning the proper clinical though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leaning interest and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Key words】otolaryngology ,clinical teaching
  耳鼻咽喉科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需要学习的临床课程之一,因为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疾病种类多而复杂,对于医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课程安排的限制性,耳鼻咽喉学的理论课课时的学时安排较短,仅20学时,因此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后仍对一些重要疾病的诊治一知半解,对疾病没有完整的认识。正因如此,理论课之后的临床见习课对于学生们系统地掌握课程整体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医学生见习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传统的带教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和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传统的耳鼻咽喉科临床见习教学采用的是带教教师讲授为主的系统教学模式,在这种被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因此尽管学生的考核成绩相对较好,但是在应用方面仍旧有所欠缺。PBL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授课方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但由于见习时间短,带教教师只能选择几种常见或重要疾病进行教学,在学习的深度增加的同时,整个课程的系统性或广泛性相比却有所下降[1-4]。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team-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由美国Okalahoma大学的Michaelsen 教授等正式提出,其主要内容是指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小组团队讨论合作为形式,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被国际上多个大学接受和实施的最新的教学模式之—[5]。
  结合耳鼻咽喉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的特点,我们近两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TBL教学模式,现做初步的探讨。
  1 实施方案
  2015年秋季开始,我科对进入临床见习的部分本科生开展了TBL教学模式。
  在课程的制定过程中,教研组采用统一的课程资料,并统一安排见习的疾病种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带教教师在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一组成员提供一个具体临床病例(包含数个问题和参考文献),并准备好课堂测试题。上课时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病例,每组组长负责收集各个成员对疾病的见解及疑惑交由老师,教师统一对问题进行讲解,相同的测试卷在小组讨论前和汇总讨论后由每位同学均各完成一次,最后带教教师讲解病例及公布测试卷答案,并比较分析学习前后成绩的差异原因。
  具体教学案例:过敏性鼻窦炎。
  (1)、上课前1-3天,教师将一个过敏性鼻窦炎的临床病例及相关讨论的问题(包括鼻的解剖及生理、病理、病理生理、诊断学及药理学、影像学、听力检查、鼻窦炎手术适应证、鼻窦炎手术分类、常见并发症等)通过E-mail送给各学习小组,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课前查阅参考教科书、网上课程和文献数据库等资源提前自学疾病相关内容。
  (2)、上课安排:学习时间约3学时,首先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对提供的临床病例或标准化病例进行相关问诊和查體,获取临床资料之后每位学生完成第一次标准化试题小测验,接着学生分组,各个学习小组针对病例及提出问题进行组内分析讨论,组内讨论完成后,各组选一名学生作病例讨论结果陈述,组间可以相互提问和答疑,接着完成第二次标准化测试题小测,带教教师评卷、评分,最后由带教教师进行详细地病例讲解、回答学生的问题,最后对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
  2 教学评价
  我们通过给各组学生发放教学问卷的形式,了解TBL模式的教学效果。共发出调查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有效率92.81%,92%的学生认为TBL教学能够使学习兴趣提高,89%的学生认为能够使课前预习的主动性增加,95%的学生愿意选择TBL教学模式。   3 体会
  传统的耳鼻咽喉科临床见习教学采用的是带教教师讲授为主的系统教学模式,在这种被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加上见习时间很短,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较差。尽管带教教师们课前努力准备了很多课件,上課时反复讲授,可多数学生却对课程学习没有积极性,课前不预习,上课没兴趣,浑浑噩噩地学习,等到了结课考试时,才发现有很多知识都没有理解掌握,经过一段时间后,所学知识基本忘记。
  PBL相比传统的系统教学法最主要不同之处,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为了回答带教老师布置的具体问题,从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到上课时发言、小组讨论等,学生们都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对了知识的理解度。我科从2010年起开始实践PBL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发现PBL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PBL教学模式的一些不足。由于耳鼻咽喉科课程内容多,常见疾病种类繁多,在短暂的见习时间内,如全部采用PBL教学模式,学生们不仅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足,而且太多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2]。
  从2015年秋季本科生进入临床见习开始,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们尝试了TBL教学模式。 虽然目前实施新教学模式的时间和学生并不多,但已经初步显示出其教学优势。
  在TBL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灵活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专科疾病,制订设计详尽、系统的学习讨论步骤,学生们课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准备讨论内容,小组成员能够积极、主动发言,通过小组讨论、带教教师汇总小结,在较短的学时内,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系统地学习一种疾病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过程,并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5-7]。
  TBL教学模式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针对一个具体病例,即使面对较多的问题,学生组内可以采用相互协作分工的方式,让每个人有重点的准备几个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尽可能全面的内容。而到上课时组内成员则坐在一起,集体讨论学习,轮流发言,最后集体完成测试卷,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对疾病有-个全面和系统学习。
  TBL教学模式下,每次进行的教学题目的内容信息量均很大,既可能包括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知识,也可能包含多个临床医学学科知识,如检验学、诊断学、耳鼻咽喉科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的相关知识,还可包含医学新技术、新进展等专业知识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需要全面预习,也要团队内成员间进行良好地学习分工,先要自己独立分析问题,接着团队内部集体讨论分析问题,再组间讨论,获得答案,最后再次完成测试题目。
  TBL教学法是在2010年左右逐渐应用于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学科范围既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也包括临床医学课程。经过8年多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TBL教学法适合我国的医学教育。但实践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学生的分组很难做到均衡化,而分组不平衡的结果就是导致不同组间学习效果的较大差异。目前各医学院校评价教学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学生成绩,尚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协作、分析问题能力的评价体系[8]。
  综上所述,T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耳鼻咽喉科见习教学实践中获得学生们很好的评价。不过,由于教学实践时间较短,相关的教学经验体会有限。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作用,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曹净植.PBL与TBL两种教学模式之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88-89.
  [2]   李永琪、杨钦泰,张革化.PBL教学与系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耳鼻咽喉教学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8):157-158.
  [3]   刘璐,古继宝.PBL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04,71(2):40-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7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