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浅析及其教育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90年代后逐渐出现的农民工,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笔者,将对他们的受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探究應采取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 随迁子女 教育现状 教育策略
  在如北、上、广等一系列较发达地区,90年代后逐渐出现的农民工,进入二十一世纪,他们的子女也进入了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纷纷踏入校园。在社会制度和教育政策的保障下,他们的子女比他们年幼时享受到更多较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那么,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他们的子女是否就完全摆脱了农民味,融入了这些地区,实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笔者是来自国家一线城市的义务教育一线工作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占半数甚至以上,长期接触作为家长的农民工及其作为学生的随迁子女,面对这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笔者更多虑及的是他们的教育策略。本文,笔者将就自己触及的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期求探索一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能帮助外来工及其子女摆脱困境的教育策略,并与读者分享。[1]
  首先,从学习方式方面分析学生课堂常规要求和家庭作业完成程度现状,论及相应教育对策。[2]
  在较发达地区,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这些地区的市民学历渐高,生活素质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所以,在较发达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受教育方式方面从以前单一的面授形式,逐渐加入了网络、电子化学习。这些学习方式要求具备的学习设施设备,对于原著市民通常是家用常用设备,但对于未能拥有固定居住条件的农民工们,这些设施设备却不是必然的。课前预习,不论是小学中、高年段还是中学阶段,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网搜查与课题相关资料,堂上小组分享和讨论。原著市民学生在高学历父母指导下,使用着先进的城市化、电子网络化设备,很快完成相关资料搜索,课堂上主动分享,大方自然地与同学进行讨论,教学效果贴近甚至高于教师预期的教育目的。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他们的家族不具备或父母不善于使用高科技电子设备,又或者因在出租屋中网格设施配置不高,未能及时上网搜查到资料,课堂上羞于与同学分享和讨论,对教师和同学得出的结论唯唯诺诺,不求甚解,教学效果与教育目的相距较远。
  面对这样的差距,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或信息技术课堂,与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协调,在设施设备运用和使用时间方面,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解决难题。消除了物质方面的差别,学习差距自然也得到缩减。
  其次,从家长重视家族教育方面分析,论及相应教育策略。
  城市化市民学历普遍高,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知道尊重孩子,家庭氛围融洽,父母注意在孩子面前做良好榜样,孩子刚入学时,尽量抽出时间辅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然顺利过度各个学习阶段,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父母,由于幼时接受教育不完善影响,对家庭教育不重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什么作用,也不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未能及时帮助年幼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出租屋中到处摆放生活用品,不购置家具归置物品,孩子没有分类思维习惯,面对知识量的增大束手无策。
  这方面的“再教育”主要是针对农民工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制订完整的相应学段的家庭教育理论学习策略,结合农民工经济不富裕、可支配时间紧的实际情况,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利用家长会等契机,教授家庭教育基础理论,配以班主任主动家访,深入了解影响孩子学习的家庭原因,具体指导家长纠正家庭教育问题。
  最后,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论及相应教育对策。
  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常因家庭经济环境、父母体面、学习成绩等原因,在学习上会表现得比其他学生更加畏缩、不自信,从而也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他们常常无法专注学习,越来越抵触学习、恐惧学习。有时,甚至会觉得老师不够关爱他们,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在老师面前也不敢说话。认为老师没那么多时间管我,父母也管不住或者没时间管我,感到无助、孤独、迷茫,自信心丧失,由害怕、无助转变为逃避、厌恶学习。[3]
  然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征服意见相悖的人。教师给学生以最朴素的爱,关注、尊重、信任、包容、鼓励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让他们逐渐克服胆小自卑心理,成为身心健康的花儿少年,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绽放。
  又有另一部分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看到自己的父母日夜辛劳,立志摆脱家庭窘境。事事以优先者为榜样,甘当班中“笨鸟”,刻苦学习。
  对于积极上进的学生,教师更易了解他们的需要,因应他们的需求及时提供足够的帮助。缩短他们与城市生的心理距离,早日实现他们父母和他们本身的城市化愿望。
  参考文献
  [1]田恬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反思[D].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9.
  [2]于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工业,2011,(24),336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