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得体与找近义词引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言得体运用能力做出了明确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出现了将语言得体问题简单地认为找近义词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语言得体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性日益凸显;二是固有解题思维的局限;三是学生语言社会实践欠缺。
  关键词:语言工具性;发展解题思维;语言社会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将语言得体问题简单地认为是找近义词来解决的现象,没能达到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汉语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要求,现就此现象作一浅层次的分析。
  语境一: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语境二: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语境三:有位同学于5月7日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对于语境一的句子,多数学生能判断出“莅临”不得体,可惜改得是五花八门,比如改成“亲临”“光临”“来临”“前往”“前来”“到临”“现场参观”等,似乎是给“莅临”找近义词,可问题根本不在给“莅临”找近义词上,而是同学先踊跃报名了,然后才能积极参加。对于语境二的句子,因为是广播稿,所以首先应注意音同字不同可能引起歧义的“全部”,而多数学生恰恰将注意力放在了“来宾”“校友”两个词上,将其改成了“同学”“贵宾”“朋友”“嘉宾”“师生”“老师”“家长”等,似乎又是给“来宾”“校友”两个词找近义词替换。对于语境三的句子,学生将目标锁定在了李干事,而不是人民币48元。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应该有叫“李老师”或“李主任”的人,不知“干事”为何人。就学生普遍将语言得体简单地理解成找近义词来处理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语言得体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性日益凸显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出现过语言的工具性被简化、被虚化、被边缘化的情况,一线教师常遇见这种情形:高中学生请假条格式不规范、不会写通知,会发微信不会书信的正确格式。这完全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并用语言表达感情,学会用语言交际,语言得体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工具性越来越明显。
  二、固有解题思维的局限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还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他们对语言运用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支撑,必须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对学过的重要作品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往语言得体教学多侧重谦敬失当,文化、礼仪等知识的讲授,“非谦即敬”解题思维尤其备受欢迎。学生一看到有谦敬词眼中便别无他物,只需要完成谦词与敬词的对应互换即可。如语境一的情境中,“莅临”一词就有很强的误导性,学生很容易受谦敬思维禁锢就此盲目做出判断。事实上真正的问题不是莅临现场或到达现场,而是先踊跃报名了,然后才能积极参加。从考题表现出的新趋势来看,更新语言得体运用的解题思维尤为重要,必须突破以往解此类题的思维局限。
  语言得体运用是个综合性的问题,单一的解题思维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可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其他思维综合运用,发展解题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以促进语言得体运用的实现。
  三、学生语言社会实践欠缺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对目前语言得体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陶行知认为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而且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学生应更多地投身社会实践。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然成为过去,语言得体运用表现出了新的特点,打破了原来的呆板、艰涩和距离感,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更生活化。只有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才会适应语言得体新的挑战。
  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语文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表现着生活,也越来越更像语文。语言来源于生活,也终回归于生活,构建适应学生语言核心素养,形成得体运用语言的知识体系,发展解题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勇敢地在社会语言实践中积累、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和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胡勤.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性重组: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J].语文建设,2018.
  [2]刘翔.从语言表达得体角度重新审视焦仲卿和刘兰芝[J].学语文,2018(2).
  編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