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抓关键词,丰富情感教育手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更多的时候,关键词像颗颗珍珠一样散落在文章里,需要去用心寻找。在小学的许多课文中,有时候某个词语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仔细思考,全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如果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关键词】情感体验;理解;推敲品赏;感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49-01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对人生的重要,而情感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注重情感体验”, 一篇篇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文章,为丰富学生情感提供了多种渠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从而丰富学生情感呢?笔者认为:方式有很多,巧抓关键词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那怎么巧抓关键词,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呢?筆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课题入手,巧抓题眼
  关键词在哪里呢?先从课题去找。课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文题即文眼,只要抓住文章的这只眼睛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完璧归赵》,我紧扣课题这样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
  (师板书课题:完璧归赵)
  师:知道什么是璧吗?
  生:璧就是宝玉。
  师:说得真好,璧就是宝玉,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珍贵的璧。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宝玉的图片)
  师:课文中的璧是怎样的一块璧呢?
  生:和氏璧,价值连城。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关于这块璧的,读课题!(生齐读)这篇课文和三个人有关,知道是哪三个吗?
  生:赵王、蔺相如、秦王。
  师:三个人围绕着这块和氏璧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就请你们默读课文,然后用黑板上的四个词语来说说这件事情。
  (出示词语:赵王、蔺相如、秦王、和氏璧)
  生:秦王想骗赵王的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送宝玉,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最终完璧归赵。
  生:赵王派蔺相如送宝玉,秦王想骗去宝玉,蔺相如誓死保护,使得宝玉没有落入秦王手中,得以完璧归赵。
  然后,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及他对国家的热爱。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从课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例如:教学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师设问:题目中哪个词语是关键词语?再问:课文围绕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金色的鱼钩?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归纳出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过草地的一段感人的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了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却牺牲了。然后,教师运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细细品味,读出感情,理解文中老班长那金子般美好的心灵。孩子们受到了心灵震撼,他们联想到自己不珍惜粮食的生活实际,认识到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弃”。《穷人》则可以紧紧地抓住“穷”字让学生感受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一家虽然非常贫穷,但是,他们却有着善良、坚强、美好的心灵,在精神上他们是富有的。从课题入手,巧抓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无疑能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巧抓文中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更多的时候,关键词像颗颗珍珠一样散落在文章里,需要去用心寻找。在小学的许多课文中,有时候某个词语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仔细思考,全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如果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在教学《落花生》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许地山说的“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重点句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了吗?这句话就是说人不能追求外表的好看。
  生:我有补充,这句话是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追求外表的好看。
  师:还有补充吗?请大家把我的话再读一读,看看这位同学的理解和作者的理解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生:有不同,作者的意思是人不能做只追求外表好看的人。
  师: 那么,你说外表好看可不可以追求呢?
  生:可以,但不能一门心思追求外表美。
  师:是啊,可不能丢了这个“只”字,它太重要了,千万不能小看,它告诉我们,人讲体面没有什么不对,也是人之常情,关键是不能只讲体面,还有比讲体面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一个“只”字,使得文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经老师这么一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了正确的理解。
  其次,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和学生进行这样的交流: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寒冷的时候送去温暖。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他人最困难的时候送去援助。
  师:你们不仅说出了这个词语的本义,还理解了他的比喻义。让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志愿军战士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朝鲜妈妈送去的又是什么呢?学生边读边思,纷纷举手发言。生: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朝鲜大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战地上给战士们吃。这样,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战士离去时的那份难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为什么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离别时志愿军战士们那发自心底的呼唤,让孩子们不能不感慨: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三、巧抓文中关键词,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在每一篇课文中,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一个个可以拨动心弦的词语,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推敲品赏,感悟出文章弦外之音,体会出言外之意。如《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毛泽东仅用八句诗就把这史无前例的长征壮举表现了出来,诗句之凝练,令人称道。学生听着《长征》歌曲的旋律、节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当学生感叹五岭之大,乌蒙之高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从这既是夸张,又是比喻的诗句中学生感受到了红军藐视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再通过一“暖”一“ 寒”鲜明对照,学生从“暖”字中品出了红军渡江的壮烈场面和旺盛的战斗士气;从“寒”字中品出了泸定桥自然环境的下艰险和夺桥战斗的激烈。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的一句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时,我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美丽”显然不仅仅在强调德国的街头依然像几十年前那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中,应接不暇,更是指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质也像花儿一样美,这种美好的心灵是永恒的,这是人性中最美的东西。一个“美丽”传达了作者对哥廷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赞美。由此,作者才会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个梦其实就是季老先生的希望,他不仅仅是在缅怀过去,还是在憧憬着也有那么一天,我们中国人也能像德国人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更是在鼓励我们国人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地走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神奇的境界中。
  着眼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要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诚美好,首先从丰富情感做起。“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铁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更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倘若皆能如此,那么,语文教学将是学生一种高尚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学生每一次语文学习都是一场愉快的约会,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就丰富了情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