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高中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进,但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着问题,本文则从音乐核心素养方面进行分析,使得音乐教师在原有教学模式上进行改变,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全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核心素养  高中  音乐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200-01
  一、音乐鉴赏的内涵
  音乐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即人们借助一些媒介去鉴赏和欣赏音乐。学生先通过感知音乐、想象音乐、鉴赏音乐,激发出学习音乐的热情,再对音乐进行分析、比较等等,进而从中得到启发,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由感性转化为理性,最终获得情感体验及审美体验。总而言之,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课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好音乐这门课程。
  二、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作用
  (一)启发学生智力,提升审美,情操得以陶冶
  音乐教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歌唱技巧等等内容,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前者通过日常的理论课程讲解、实践课程的试唱实践等等可以完成这项教学目标,而后者则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去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或者是自己创造音乐,这样既能够启发学生们的探索能力,在鉴赏的过程中还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又使得自身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能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共鸣,培养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
  (二)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且中国民族乐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几种音乐之一,由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时间久、音乐性强、音乐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音乐的组成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让学生日常课堂上对我国民族音乐多加学习、了解,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及文化内涵,体会到音乐所想表达出的情感,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得以启发,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三)透过音乐认识世界
  音乐可以说是一门通用的语言,全世界的作曲家、演奏家都可通过音乐来进行情感的抒发、进行交流。音乐鉴赏者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的思想观点,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的情感、思想及审美,从而使得透过音乐认识世界得以实现。
  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分析
  (一)让音乐中情感得以表达,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
  在不同情况下,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音乐这门艺术是善于表达情感的。由于音乐的特性,不能像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一样直观的通过电影、文字等直接表现出来,也无法让人直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生态度。但音乐可以通过节拍的快慢、节奏的强弱等等形式来表现音乐家内心的情感世界,鉴赏者只有通过仔细的、反复的欣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细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借助一定的想象来填补音乐中未能直接表达的部分,这样既使得音乐中的情感得以表达,学生也能真正感受得到。
  (二)弘扬民族音乐,吸收多元文化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外界的冲击,很多国外的思想、文化、优秀作品流入到了国内。就音乐这门艺术来说,因其是多元化的,各国的音乐风格、音乐类型都有所不同,我们在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可以吸收外来音乐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风格音乐的鉴赏能力,又能推动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记忆力
  音乐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繁多,对于学生而言完整的记忆下来一部作品也是比较不容易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比如在课堂上注重音乐素材及风格的多元化,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够自行去进行对比分析,潜移默化中提升音乐记忆力,从而更好的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基于物质满足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音乐教育这一方面也将更为注重。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先进音乐教师,要及时的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实际生活不断地改进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鉴赏的意義所在,进而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韦德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研究价值[J].大众文艺,2018(13).
  [2]王一然.音乐教学的“本真”是什么——有关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文摘,2017(1):73-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