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校园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园贷作为“校园里的贷款”,引发的裸条借贷、欠债自杀等各类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出发,基于校园贷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分析校园贷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校园贷的对策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06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2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类P2P借贷平台已经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延伸至大学校园,形成当下“流行”的校园贷。截至目前,校园贷业务范围已覆盖至国内各类高校。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如果出现资金短缺,占比8.77%的大学生会选择以贷款的方式来获取资金,而近半数大学生会选择网络贷款。也就是说每100名大学生中就有近5人使用网络贷款。
  然而,校园贷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势,在校园里大肆攻城掠地之时,蛰伏的危险也开始伺机而动。早在2016年,郑州某高校大学生郑某冒用28位同学之名在14家网络平台借贷,因无力偿还60万元校园贷贷款跳楼自杀。2017年,厦门某高校女大学生因无法还清巨额校园贷欠款,不堪还债压力和“裸条”等疯狂催债骚扰,最终选择了烧炭自杀,留下了“其实我真的不喜欢这个世界”遗言。校园贷逐渐变成了“校园害”。不仅如此,校园贷甚至把触角延伸至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校园贷起兴与发展现状
  校园贷早在2008年便出现在大学校园,只不过那时并不是以P2P模式经营,而是各大商业银行通过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的形式提供信贷。当时,银行发现大学生购物欲强,金融信贷市场非常庞大,于是顺势推出校园信用卡业务。校园信用卡一经推出便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追捧,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便开始盲目地抢夺市场,高逾期率、高坏账率等金融乱象频频发生,并由此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整顿。2009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更是最终导致银行的校园信用卡业务退出大学生市场。校园贷也由此进入了漫长的休眠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以P2P为主导的校园贷又重燃战火。数据显示,全国现有高校2322所,在校大学生约3000万,大学生每年缴纳的包括生活费、学费等各项费用在内的总交易额超过1.5万亿元,加之大学生接受事物能力强,消费欲望旺盛,这块被银行抛弃的校园信用贷款市场,成了各贷款公司竞相追逐的“香饽饽”。由于银行信用卡在社会中的普通工作人员普及较广,新兴的金融贷款平台很难在这方面占得优势,因此,银行信用卡领域覆盖不到的大学生群体成了他们开拓业务的重点对象。
  二、校园贷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生消费观和价值观易受商家误导
  在校园贷平台上鼓励大学生借款超前消费拉动业务发展是商家的普遍做法。比如下载校园贷App申请贷款时,系统自动显示消费购物、培训助学、应急周转等借款用途选项。在校园贷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公开部分最新申请贷款成功的大学生贷款金额和理由:“35000元,24期,大学毕业后创业”“10000元,12期,陪女友旅游和给她买iphone6”等。公开资料显示,大学生提交的借贷需求五花八门,即使是购买化妆品衣服、奢侈品、旅游等娱乐消费的借贷理由,校园贷平台依然同意放款。甚至有的校园贷平台还打出“免息、亏本甩卖”等诱人的消费字眼,向大学生渲染超前的消费观念。
  受西方国家超前消费观念影响,传统的“勤俭持家”“量人为出”的消费观念不再受人追捧。超前消费观适用于有稳定收入的社会人士,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仍依赖于家庭给予经济支持,不适宜超前消费。另外,伴随着校园贷的蔓延,校园内将会出现大量资金流动和高品质物质频现的现象,容易造成大学生彼此间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一味追求金钱和物质,进而滋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不良商家借贷骗局损害大学生经济利益
  蚂蚁金服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展大学生防骗能力测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防骗能力平均得分69分。半数以上大学生不能准确识破骗局,一些不良商家不仅诱导大学生进行超前消费,而且在公司平台上频发虚假资料,大肆宣扬校园贷各种益处。据媒体报道,校园贷平台采取低分期利率的方式吸引大学生贷款,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58%之間浮动。然而,实际上的贷款利率却与对外宣传的“低息”大相径庭。远超过一开始宣传的低利率。这种欺骗局外人的营销把戏普遍藏匿于校园贷,目的是能够从金融知识匮乏和社会经验欠缺的大学生身上获取最大经济收益。
  (三)大学生个人信用受损影响职业生涯规划
  庞大的校园市场和旺盛的消费需求催生出校园贷,而低门槛借贷则助推了校园贷市场的异常火爆。据媒体披露,部分小型放贷公司放款给大学生时,不参照银行放款的审批程序,只需在填写信贷信息时写明学生个人学籍情况和家庭成员联系电话,并拍照上传学生证或身份证等资料,便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贷款。更夸张的是,在2016年市场急剧扩张之时,部分平台为了拓展业务随意降低申请门槛要求,仅需一张学生证或身份证就能贷到款。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郑某,能以28名同学之名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上贷款的重要原因。
  除了低门槛之外,高额度高利率也是目前校园贷市场上的普遍现象。除了蚂蚁金服、京东白条等大公司会强调严格审核,劝消费者量力而行外,大部分小型校园贷平台存在明显的风险控制缺陷。大型校园贷平台贷款数额一般在5000元,但小型校园贷平台提供的消费额度大多在5000至15000元,贷款利率普遍在20%以上,有的利率甚至达到27%,远远高出银行贷款利率,存在高利贷的倾向,而且一旦还款逾期,随之而来的“利滚利”更是令人吃惊。大学生普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资金紧张,很容易造成逾期还款或无法还款的现象,最终出现了大学生郑某负债近60万跳楼自杀的极端案例。而且如此高额的贷款利率,不仅增加了大学生还款的经济压力,还加大了他们违约的风险概率,导致他们出现不良信用记录甚至计入个人征信系统,这对于大学生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显然是极其不利的。   (四)债务负担影响大学生学业和未来发展
  大学生借贷协议生效后便要承受巨大的还款压力。大学生作为无固定收入来源的消费者,更多地选择以兼职创收的方式赚钱偿还债务。这既助长了校园内的拜金主义风潮,又严重影响到大學生因偿还债务外出兼职而耽误学习荒废学业。2016年,媒体报道了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王某迫于还款压力不得已休学去南方某城市打工偿还债务。同年,媒体也报道了“无奈休学一年打工挣钱还贷款”主人公,海南某高校大学生吴某也面临着相似的境遇。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黄金时期,在本应积极向上的年纪,大学生却被巨额债务压力缠身,终日想着如何赚钱还债,如此这样,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也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当然,校园贷作为“校园里的贷款”,于大学生而言也并非毫无裨益,对于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来说,校园贷给他们带来了继续学业的机会;对于志在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校园贷为他们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校园贷对大学生来说还是弊大于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更多大学生陷入校园贷泥潭,因事、因时、因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三、高校校园贷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校园宣传,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校园贷
  当前,校园贷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社会人士尚且被借贷平台诓骗的情形下,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也深受其害,深陷借贷泥潭无法自拔。对此,在校园范围内加强校园贷风险防范宣传显得尤其重要。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校园贷危害,劝解大学生谨慎使用或不使用校园贷的同时,必要时可有针对性地开设校园贷知识讲座和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校园贷,防止上当受骗,从而遏制校园贷的不良侵袭。
  (二)强化社团管理,遏制校园贷扩张渠道
  校园贷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园代理的助力推广,比如文章开篇讲述的校园贷校园代理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王某,利用其学院学生会干部身份,为校园贷推广提供了诸如权威性、便捷性等便利。而商家正是瞄准了这一身份优势,大肆招募具有社团干部背景的大学生从事代理工作,从而实现由社团组织内部延伸至外部的全校园推广。因此,要想遏制校园贷的快速扩张,势必要强化社团管理,禁止学生干部在社团范围内推广高利贷性质的校园贷,进一步遏制校园贷的扩张渠道。
  (三)传授金融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和价值观
  在开展校园贷防范宣传之余,高校还应着力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这也是即将步人社会的大学生所需要的生存技能。因此,学校一方面可以定期开展经济理财讲座,传授金融知识避免上当受骗,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消费观念。让大学生感受每一分钱来之不易,鼓励远离游戏赌博等不良嗜好,避免盲目的攀比心理,理性消费,从源头上根治校园贷乱象。
  不难看出,由校园贷引发的各类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想根治这一问题,既需要来自政府对校园贷的监督和管理,还需要家长对大学生的管教和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与防范意识的提升,只有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杜绝校园贷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