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对高校的财务支出及教师队伍管理带来了诸多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首先对高校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进行简要介绍,同时也将详细分析养老保险改革对高校与教师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养老金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影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05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2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改革的实施必然会对现有机制带来冲击。基于这一规律,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以及教师的退休收入都将受到影响。教师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聆听教师的意见并照顾其核心诉求,是高校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当前正处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阶段,高校更应当深入分析改革可能为高校带来的影响,并寻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始建于建国初期。在最早的养老金管理模式中,各企事业单位成了为员工提供养老金的主体部门。八十年代中期,国有企业逐渐陷入困境,其无法再为本单位职工提供养老金。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推出了“双轨制”养老金模式。其中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将由社会统筹管理,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仍由本单位或政府财政中支出。在“双轨制”退休金管理模式中,事业单位的退休金远高于企业退休职工,其公平性饱受诟病。同时长期承担退休开支也将使政府财政背负更大的压力。
  有鉴于此,我国于2015年推出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其中享受事业编制的公立高校也受到了该项改革的影响。在具体的改革规划中,教职员工将依据退休与参加工作的年限被分为三类人群。其中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教师,仍将享受原有的退休待遇。2014年10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将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而2014年9月30日后退休的在职教师,其工龄将“视同缴费年限”。同时在社会统筹社保的基础上高校也将为在职员工提供企业年金。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高校的影响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增加了高校的财政支出。传统的养老金管理模式中,高校无需代扣在职教师的基本养老费。但在养老金并軌后,高校需要缴纳相当于工资总额20%的基础养老费。依此计算,高校将至少增加不低于1/5的人员开支。如此比例的支出,必将对高校财政带来影响。当前我国高校通常会将财政平衡视为财务管理的指导原则,即使略有盈余也难以应对大幅增长的开支。同时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也提出了企业年金制度。而为在职教师进一步提供企业年金也将为高校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了教师的退休收入。在“双轨制”时期,事业单位的退休金计算模式与社会统筹社保的计算模式存在差异。其中事业单位的计算模式中,工龄与职称会对退休金基数起到重要影响。例如,事业单位工龄不低于35年,可按照基础工资的90%计发,而低于30年者也将依据85%计发。而高校教师通常可达到30年以上的工龄,加之职称补助较高,因此其退休金远高于企业职工。但退休金并轨后,总缴费金额与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将成为计算薪酬的主要依据。而参照当下各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退休教师的待遇将有所下降。
  (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弱化了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民间社会中,养老金制度已经成为区分岗位编制的重要依据。享受事业编制的教师,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尊重,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薪酬较低的问题。但在养老金并轨后,教师需要额外缴纳8%的养老费,其与社会工作人员享受的社保体系并无差异。而若比较实际薪酬,高校教师的收入在社会中处于较低水平。这一问题将对教师的岗位认同度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与其他机关单位相比,高校教师的交际范围也相对狭窄。这一问题也将对青年教师的岗位认同度带来影响。
  (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高校教师通常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知识分子。相同需求的社会岗位,往往会开出高于教师薪酬数倍的年薪。而身份认同感与养老金制度带来的额外收益,是挽留高校优秀人才的主要因素。但在养老金并轨后,教师与高校被转变为雇佣关系。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也将成为优秀教师的主要诉求。受此影响,部分教师会选择离开教育岗位,并进入到企业或科研院所中工作。同时由于岗位性质发生了转变,普通高校也难以吸收到优秀教师,整体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了教师的学习热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高校教师的学习热情可能会逐步下降。传统的养老金制度中,教师的工作年限对养老金带来的影响不会超过5%,而职称等因素却会为教师的退休金产生重要影响。受此影响,教师对于科研业务的专注度普遍较高,并希望通过专业研究获得更高的职称。但退休金并轨后,缴费年限与企业年金将对退休金产生更大的影响。教师对于工龄将更为关注。反映到具体工作中,中年教师的学习热情将进一步降低,其对于业务的钻研热情也将逐步消失。
  三、应对改革影响的管理措施
  (一)通过多种盈利渠道增加高校收入。养老金制度改革后,高校的经费开支也将进一步增加。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高校可适当扩展经济来源,以缓解养老金开支带来的影响。例如,高校可通过慕课教学增加学费收入。慕课是利用网络传播教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其具有受众范围广、学习门槛低等优势。提供慕课教育可为校外人士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路径。在具体的应用中,高校可选择英语、计算机等应用性强的课程开设慕课教学,并适当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通过这一方式,高校的实际收入将有所增加。或者高校可加强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相对接。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资源,而科技创新是提升生产力的前提条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将享受到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其营收渠道也将得到扩展。   (二)透过返聘方式提升退休教师待遇。养老金并轨后,高校教师的退休金将逐步下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通过返聘的方式,邀请退休教师留校任教。通过这一方式,退休教师的实际收入将相对增加,其丰富的经验也可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当下高校教师的退休年龄通常在55-60岁之间。但依据当代居民的健康水平,退休教师仍然具有充沛的体力与精力。同时丰富的知识积累将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多的优势,因此退休教师的业务水平普遍较高。针对这一特质,返聘退休教师可使高校的教学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为返聘教师提供对应的经济收入,也可使退休教师的生活更加宽裕。因此返聘退休教师,可为高校、学生以及退休教师带来多方面的益处。但在返聘教师的过程中,高校也应当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追求个人发展的诉求。
  (三)通过输出荣誉感加强教师的身份认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将相应下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赋予教师更多的荣誉感,以维护其身份认同。教师与普通生产岗位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育人将作为其主要工作目标。当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其往往会产生自豪感。有鉴于此,高校可定期举办校友会,在校友会期间毕业生将与教师再次重逢,学生在社会中所取得的成就,将给教师带来荣誉感,其身份认同感也将得到加强。同时利用校友会的契机,青年教师可进一步扩充自身人脉,其社交需求也可得到满足。再有,高校可利用教师节等契机,为教师举办联谊活动。在活动中高校应对教师的优异表现予以表彰,以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荣誉感。通过这些方式,荣誉将成为经济收益的补充,专享的殊荣也将增强教师的身份认同。
  (四)利用养老金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养老金制度改革将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但改革后,高校的社保体系将与企业部门有效对接,利用这一契机高校可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教师队伍也将得到补充。例如,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可利用养老金改革的契机在企业中吸引优秀人才,并将其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在日本的教学体系中,“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培训师”,其需要在企业中得到至少一年的实践锻炼。但我国的高校编制并不支持这一培养策略,教育体系难以与企业部门相对接。养老金改制后,教师的养老金管理体系将于企业部门相对接,企业的技术人才进人教育体系的主要壁垒将得以消除,高校教师的选材范围可进一步扩展。而对于多数的企业技术人员而言,高校的教学岗位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五)通过优化薪酬结构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养老金并轨后,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将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通过薪酬结构调整给予教师正确的引导。例如,养老金改革后,职称评定对于退休金的影响将大幅减弱。但高校可针对各類职称为教师提供奖金,并将其与融入到基础薪酬中。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教师对于职称评定的热情将持续增强。同时,高校可为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提供更为优质的科研环境。当这部分教师收获科研成果后,高校可通过产业转化等方式为参与科研的教师提供更多的经济奖励。再有,高校也可将企业年金与职称相挂钩。例如,具有高职称的教师可获得更高数额的企业年金。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教师的持续学习意愿将进一步加强。
  结语
  为了应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高校首先应当扩展自身的盈利渠道,以弥补财务缺口。同时高校可通过返聘、荣誉表彰等方式,满足教师的个人诉求。再有通过养老金改革,高校教师的选材范围也可得到扩充。最后高校应当利用薪酬结构调整,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