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协同视角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卓越职教教师是满足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发展需求的高级职业院校师资人才,但当前,在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部分不足和问题。通过对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校企协同视角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特点,分别从整合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互融体系,综合考核形式、制定评价互融体系,改善师资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体系等方面,提出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路径。
  关键词:校企协同;卓越职教师资;基本特点;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28-03
  引言
  卓越职教师资是素养全面、基础稳固、技术熟练、可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优秀职业院校教师。为了进一步促使教师教育的深度改革,全方位提高师资培养效率和质量,我国教育部门制定并颁布了《有关落实卓越师资培养计划的建议》,对实行卓越师资培养规划的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对分类促进卓越师资培养模式变革、促进教育教學革新、整合改进教师教学团队以及强化卓越师资培养方案的组织保障给出了详细建议。其中,分析当前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并掌握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特点,是构建切实可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前提基础。
  一、当前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尚未明确
  一方面,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双向性让其培养的教育人才必须是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使过去相对于其他专业更加复杂的职教教师专业培养变得无所适从,使培养的职教教师人才在毕业后面对双向的就业选择,让原本就缺少吸引力的职教教师岗位竞争力更弱。另一方面,由于双向性且分散性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职教教师人才在实际培养中更加重视他们的专业实用技能以及部分教学能力,严重忽视了对广大教师核心能力的系统化培养,这对职教教师的个人职业成就感、自身发展都造成了不良影响。职教教师培养的非定向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职教教师培养过程中无法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将职教师资划分成了基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无法满足职业院校教育的现实需求,并且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让职教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能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1]。
  2.培养内容针对性弱
  培养目标自身的非定向性造成培养内容缺乏针对性,职教师资培养的双重专业性以及我国普通高校课程体制的影响,致使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制从种类上看,大部分都是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共同组成,不同种类的课程又被划分成理论和实践两种。从层次上看,将其划分成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方向课程。其课程体制充分展现了高校课程体制的常规性特征,不同专业课按照自身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建立综合性、衔接性、实质性的课程体系。而职教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通常是由专业课程以及所占比重较小的教育课程构成,让许多职教教师毕业后无法对自身专业产生认同感。此外,我国当前现行的职教教师培养课程,大部分都并未针对将来教师个人能力需求来设计,同时对可以体现职教师资培养特点的课程研发和落实存在不足。
  3.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从有关职教教师个人能力需求的职业院校调查研究中看出,职教教育专业的广大毕业生在实践能力上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与我国目前职教师资教育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有着直接关系。现阶段的实践教学通常存在组织不合理、理论和实践分离、实践内容交错、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师资培养所涵盖的校外实习来说,包括职业院校实习以及企业实习,因缺少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实践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师资专业相关实践类课程安排不合理,实践内容出现了与职业院校实践教学错位的情况。
  二、校企协同视角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特点
  1.高层次的培养目标
  卓越职教师资是高级的职教教师人才,虽然他们的层次并不一定要通过学历来体现,但职教教师必须要具备顺应和策划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以及自身发展的优秀职业能力。高要求与高等级职教师资不仅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工作理念、全面的素养、扎实的基础和职业技术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标准的培养过程
  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跨界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等特征的影响,作为定向培养的职业教师需要在不同领域按照各个阶段进行发展,这在培养的内容、深度以及时间上有着严格要求。首先在培养时间方面,职教师资的培养是阶段性的培养,涉及到企业实习、继续学习、院校实习等不同阶段,并不是在有限的高等教育阶段尝试完成全部素养的培育,再将素养不全面的相关教师放到职业院校教学中,然后再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开展继续培训工作[2]。与此同时,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时间也要合理设计,应为师范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继续学习提供有效衔接的条件。其次在培养内容方面,结合师范性、专业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努力提升实践教学整体质量。最后在培养深度方面,其深度的提高不单纯要在形式教育阶段进行拓展,更加关键的是职教师资培养应形成自身显著的特色,构成符合职教发展基本规律和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相吻合的个性化课程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
  3.专业化的培养取向
  教师是有着较强专业性的特殊职业,因此,应对广大教师实施专业化的培训。卓越职教师资培养需要按照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律,在以专业性为导向的职教师资教育中以及在专业性的职教教师个人工作生涯中不断发展,接受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以及职业方面的全新知识和技能,逐渐提高个人专业能力,进而真正变成卓越的负责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双师型”职教教师。
  三、校企协同视角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1.整合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互融体系   以职业指标为基础目标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根本价值,以工学融合为主要培养模式,积极参考美国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提高广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学历资格证书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的目标统一、内容互融的课程体制,让学历教育充分与职业教育相连接。科学合理设定课程,将职业指标融入到课程教学体制中,强化知识的综合性、专业性以及实用性,促进学历资格证书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对接。课程的设定和教学内容应包含职业能力指标当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学分制度或是板块化的教学形式构建双证互动的桥梁。参考国际劳工机构的板块化教学方式,将不同职业通过表格形式详细列举出应具有的职业技能,以板块的方式划分出不同的单元,对课程实施板块化教学。教学板块可按照职业技能目标进行设计,让教学内容能够具有实践性和系统性,满足课程板块化教学方式以及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
  按照社会的需要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对课程实施全面整合,逐渐实现课程的板块化,并将行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全新标准融入到教学方案中,以此来强化实践教学。课程设定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现阶段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可开设体现职业标准并可以提升能力水平的相关职业证书类课程,并增设以实用性能力为核心的专项培训课程,让职业能力培训内容能够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培养满足职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内容以及职业资格的根本要求。将技术发展的全新知识、崭新技术和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效整合在一起,参考职业能力考核纲要创编出工作岗位运用说明手册,切实让课程标准全方位覆盖职业标准。深入推动教学体系改革,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妥善解决知识无限性以及课程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冲突。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可以将企业的详细要求转换成人才的培养目标。增设有关专业的选修类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开展职业能力课程,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工作,研发出与工作、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综合类、案例类课程和课本,积极转变学科体系,依据具体教学任务安排课程,设定与实践教学有关的全新教学项目,并使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前沿性的特征[3]。
  2.综合考核形式,制定评价互融体系
  职教师资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能够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特征,实现课程评价模式和职业能力评测方式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能力评测是由国家认证的专业考试测评机构对劳动人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给出的客观评价。院校的考核可结合职业能力评测的基本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和能力考试与技能评测有效结合在一起,彼此相互融通。在校内成立专业能力培训中心和能力评测部门,并申请审核部门在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构建好一支业务能力强的考核团队,负责职业资格上的培训工作和评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资格评测的辅导性作用,让培训和评测工作彼此渗透,真正实现课程评价和专业能力评测的深入融通。开发实用价值较高的职业能力指标、培训策略以及评测审核规则,来更好地满足职业培训与考试的需求。
  考核模式可将以往终结性的评价转变成形成性评价,颠覆传统考核形式,可利用分阶段、分版块的评价方式,让考核贯穿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坚持以考核学生专业能力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贯彻落实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并运用不同的有效的评价方式,例如能力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能力检测、主题报告、口头论述等等。对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可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体现职业资格指标的引导作用,突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教育的密切结合。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指标相吻合的职业能力评价体制。
  3.完善师资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体系
  不断促进广大职教教师专业基础理论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教师进修,加强广大职教教师的专业理论综合素养,积极鼓励他们進入到企业中参与实践,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调研,以此来丰富职教教师的实战经验,增强他们的专业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真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从而利用“双师型”师资团队引导双证体制的顺利实施。努力开发课程融合当中的精品课程,制定完善的教师科研活动制度,推动各种有效资源的沟通和互动。探索日常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途径,要求职教教师调整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充分衔接。还要运用专职和兼职教师相互结合的形式,从企业中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负责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将行业当中出色的职业素养、先进的工作思想、完善的生产过程引进到院校中,将实践经验与社会阅历讲解给广大学生,并积极参加课程安排与构建教学方案。依据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和工作流程对学生实施专业技术培训和辅导,以此来保障教学的实效性[4]。落实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将学生带入到企业中,将著名专家教授引进到校内课堂中,全面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结构,更好地顺应双证体制的变革趋势。转变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场景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推进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性教学,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实施导师制度,以校外引进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自身院校师资团队的指导教师,建设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的职教师资团队。
  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利用真实的仿真实训情景,因此,院校应重视实践训练基地的打造,根据对所合作企业的综合调研,探究各种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建设集教育、培训、科技、服务、生产等于一体的实践训练基地,让广大学生切实了解现场实践操作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促使他们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真正让每名学生都能够满足职业资格认证的基本需求。此外,院校还要构建校企协作平台,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融合的发展道路。参照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院校与企业彼此合理分工协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让职业教育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培养学生更高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结束语
  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是一项烦琐的系统化工程,其教学革新是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不仅要在技能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优化,还要在充足的资金、通畅的生源出入口、校企协同培养制度、多元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完善,进而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林,姚青梅,卢胜利.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以“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65—68.
  [2]张鹏,方健,董鹏中.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8):72—76.
  [3]陈伟,林闻凯,肖雪山.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建构:依据、内容及挑战[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8(2):1—8.
  [4]李梦卿.卓越计划,锻造高层次职教教师[J].职业技术,2014(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