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文化经典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诵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诗词歌赋等中华文化经典,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语文教育新课改要求小学生要对中华文化经典展开诵读活动。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展开讨论以及在诵读内容选择方面的研究 ,从合适性、可传承性、模糊性、趣味性四个方面,讲述了小学生展开经典诵读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诵读 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古诗文诵读可以传承先贤精神文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在当前社会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文,可以使學生体会古代先贤的教育精髓,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古诗文诵读,也是落实新版语文大纲所提教学目标的执教策略。
  一、小学生开展诵读经典的重要意义
  1.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经典诗词歌赋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华夏文明的精神象征。我国的教育事业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负有历史的使命。然而,我国的经典文化传承已经出现脱节,迫切需要一个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的良好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学在传承和发扬经典诗词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诗词歌赋诵读活动,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热爱古典文化,从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响应和实施语文大纲的要求
  新版语文大纲指出,要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体验东方智慧。” 提升学生朗诵经典古诗文的热情,对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至关重要,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密切相关。同时,新课改大纲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充分融入中华经典诵读,通过对大量先贤著作的朗诵,激发学生的文学功底,增加学生的创作灵感。因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书的香气,吟诵的快乐,在校园中举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活动,是响应实施语文新大纲要求的必要手段。
  3.建立和提升小学生文化底蕴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足,小学生是缺乏文化底蕴的。因此,更应注重其文化内涵的熏陶与培养。用诗词歌赋滋养学生心灵,以中华经典培育人生智慧,为小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奠定了基础。因此,让学生诵读经典,是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过程。
  二、小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选择策略
  1.结合小学生实际,选择适合文章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在这海量的诗词作品中,并不是每一篇都适合小学生,有些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包含了太多的腐朽思想;有些过于晦涩难懂,不适合现代的小学生去诵读。因此,首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年龄和理解能力,挑选适合小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中华经典去诵读。其次,诵读作品的中心思想一定要立意至纯至美,包含太多低级趣味以及权谋诡斗等内容的作品,即便是可传承作品,也不应由小学生去诵读。
  2.结合时代观念,选择可传承作品
  小学生在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时,需充分考虑作品的可传承性。可传承性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能经受岁月的打磨,历经时间洗礼的著作,要有跨越时空的魅力,要能受到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人们的喜爱,这样的诗词歌赋才具有可传承性;二是可传承性作品要能够赋予作品穿越时代的永恒主题思想,发掘人性的经典之美,让小学生能够从作品中得到人格的陶冶,品质的升华;三是可传承性作品必须拥有宝贵的艺术价值,能够使人的精神得到享受和愉悦。只有诵读具有可传承性特点的作品,才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品位。
  例如,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引入了经典古文《寓言二则》,大纲要求通过对经典寓言的诵读,使学生对我国古文有一个初步认识,这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新教学目标。在学习《揠苗助长》、《刻舟求剑》这两篇古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文: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体会其中传承的经典寓意。通过这次诵读实践活动,学生学习了经典寓言故事,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对传统经典的文化审美。
  3.充分尊重客观实际,理解诵读模糊性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诵读须与日常随堂教学加以区分,不可像教授语文阅读理解课那样,要求学生把诵读的作品完全理解掌握,这样既不符合诵读的规律,也不切合实际。诵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反复朗读,潜移默化的感悟出书中的道理,讲究的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慢慢渗透,发现作品之美,发现语言的魅力。诵读经典的核心要义是潜移默化的积累,先是把经典渗透到小学生的内心深处,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智的成熟,让小学生慢慢感知作品,体会其中真谛。这正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小学生对所诵读的诗文懵懵懂懂,模模糊糊,是一种存在即是合理的客观现象。
  4.以培养诵读兴趣为导向,尊重学生心里特征
  兴趣,是激发一切学习行为的动力。丧失兴趣的被动学习无异于精神枷锁,经典诗词歌赋的诵读也是这个道理。因此,诵读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兴趣,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作品进行诵读。通过了解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找到使小学生热爱古诗文诵读的切入点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春日》的教学中,大纲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全文掌握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由于古诗词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对此感到陌生缺乏兴趣。正值春末,教师说:“同学们平时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都是怎样感受春意的,那么大家是否了解古代进入春季时人们是怎样踏春赏春的?”学生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随即展开讨论。学生认为古人需要外出进行赏春,古代自然环境并没有现代如此复杂,春天的景致会很美。教师借势引出教学内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光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顺利进行了古诗教学,让学生品味了古代春季的景致。
  结语
  中华经典诵读的直接目的,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也是语文教师贯彻落实相应新课改的要求的具体措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需结合学生自身兴趣,由教师进行引导,尽量挑选合适性、可传承性、趣味性作品。在诵读进行时,一定要重视模糊性的诵读,切不可操之过急, 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古诗文诵读体验,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建琼.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D].2016.
  [2]韩天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J].考试周刊,2018(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2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