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档案管理伦理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档案管理主体在围绕档案资源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与各相关主体形成的关系,即为档案管理伦理。对于档案管理伦理主体与伦理客体而言,其伦理关系的维系基础在于对二者价值观的判断,论文以理论层面的价值认知与实践层面的价值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其中价值认知以价值维度为研究起点,通过自然维度、历史维度和社会维度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档案管理伦理的内在价值、普遍价值和道德价值。价值实践则建立在档案管理伦理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从善的界说、道德动机、道德行为与道德理性为研究切入点,重点分析档案管理伦理的价值排序、价值冲突、价值实现与价值评价。
  [关键词]档案管理伦理价值价值认知价值实践
  [分类号]G270
  Value Cognition and Value Practice on Archives Management Ethics
  Cao Yu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00387)
  Abstract: Archives management ethics,which 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levant subjects when they do their matters with archives resources. Value judg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enh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 of archives management ethic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value cognition and value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value dimensionality as the research point of value cognition refer to natural dimensionality,historical dimensionality and social dimensionality,this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ze the internal value,common value and morality value in archives management ethics. On the other hand,value practice is based on value judgment of archives management ethics,which takes emphases on good,morality motivation,morality behavior and morality reason,and then analyze value rank,value confliction,value accomplishment and value evaluation of archives management ethics.
  Keywords: Archives Management Ethics; Value; Value Cognition; Value Practice
  檔案管理伦理是指,档案管理主体在围绕档案资源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伦理主体即档案管理人员,伦理客体即与档案管理相关的其他人员)的关系问题,以及主体为处理各种关系所应具备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能力等内在道德素养。责任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权衡贯穿于档案管理伦理世界中,对各方权利关系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命题。价值并非简单地承认档案资源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将主体深层次的认知集中于档案资源,以表明其效用。也就是说,现当代档案管理更需要的不是认知档案或档案管理所具有何种价值,而是应树立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价值观,形成观念形态的价值判断,揭示档案价值的内在规律,赋予档案价值某种精神层面的意义。本文结合档案管理伦理,从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两个层面构建档案管理价值观。
  1价值认知:档案管理伦理的价值维度
  “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1]。上述关于价值的定义体现了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将主体尺度看作自觉意识衡量事物,重要的未必是有用的,由于档案的特殊性,利用者的价值尺度对其有用性的评定更为重要。档案管理伦理反映主客体围绕档案资源所进行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规范。从档案管理伦理与其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空间范围来看,其价值建立在档案形成及发展的自然维度、档案管理活动纵向发展的历史维度、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横向维度之上(见图1)。
  1.1自然维度——内在价值
  档案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即是档案的价值基础,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档案必然有其内在价值,且这种内在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档案价值扩大化而被忽略,反而将其内在价值融合到档案的各种使用价值中。由于管理主体的介入,档案开启了有序的保管与利用活动,档案管理的内在价值体现为管理客体(档案资源)价值尺度,即非我的价值,服从于档案管理的客观规律,是主体在从事档案管理活动时所要遵循档案的价值尺度。从主客体关系说,档案的使用价值也是其内在价值,档案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异质异向性。
  一方面,档案是具有原始记录性的固化信息,有着其他各类资源所不具有的本质特性,因此档案的内在价值是异质的,即档案相对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档案这一异质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凭证价值与情报价值。凭证价值指档案能够为社会机构、组织、个人在从事各项社会活动时提供可资为凭的原始证据,情报价值则指档案能够为社会及个人提供各个方面的可资参考的信息资源。档案原始记录的特性也从客观上要求档案管理活动要以这一特性为核心,不得破坏其原始记录性,以保证档案基本的凭证价值与情报价值。另一方面,档案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管理结构等独立的性质。主体从事管理活动会考虑诸多因素,但档案并不会随着主体的“自为”而有所改变,换言之,档案并不依赖于主体“为我”的目的而存在。在从事档案管理活动时,主体有责任按档案的形成规律以及来源正确地对待档案,而对于某一“为我”性质的主客体关系而言(如因个人利益而篡改档案),档案表现为异向的存在,即档案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档案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档案及档案管理活动便拥有道德上的权力,向社会及他人提出受到应有的尊重的要求,接受道德上的关怀。   1.2历史维度——普遍价值
  “档案的价值根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记录——档案文献,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主体对档案文献的需要,而正是这两者产生了档案价值”[2]。无论从档案的形成规律还是被需求角度来讲,档案作为客体资源不是惯有的自然现象,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档案的价值也是逐渐被主体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认可并确定的,因此,档案管理活动是一项历史性活动,蕴含着主体围绕档案资源的价值活动及其结果,且这种价值及其结果具有普遍价值的性质,也就是档案在社会各领域有用性的发挥,体现为满足各类利用主体的需求。
  主客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价值遵循递增或递减的规律,在递增或递减的过程中与主体发生着肯定与否定、吸收与渗透的价值变化。档案管理是一项集利用需求与利用目的为一体的活动,体现着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多元主体的差异化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整体运动规律,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明程度以及档案内部管理环境等,均影响着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档案管理活动普遍价值的形成是档案客体主体化的结果,在从事档案管理各项任务时,管理主体以自身的尺度为依据,去感知、开发、影响档案资源,利用主体同时发起对档案客体资源的需求,以此建立主客体关系,赋予档案这一客体资源以主体观念。这里的普遍价值并非普适价值,而是指档案管理作为社会管理活动之一,为社会提供有用资源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上的管理价值,诸如档案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久保存价值等。其中,檔案的现实利用价值还体现在对形成者所具有的第一价值与对其他社会利用者所具有的第二价值两个方面。
  1.3社会维度——道德价值
  李德顺将价值定义为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是否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关系质态[3]。他认为人的需要有无限多的方面,且不断更新发展,需要并不是主体尺度的全部,以满足主体需要来界定价值稍显片面,主体的尺度还包括超出主体需要并制约主体需要的某些方面,如主体的能力、变化等。不同类型档案主体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因此各主体的尺度也不尽相同,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道路上,道德规范对不同的主体在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时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档案管理作为一种依托社会而存在的实践活动,越接近社会化服务,其道德价值越发凸显。“道德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是否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道德价值具有鲜明的属人性、主体性特征”[4]。档案管理的道德价值表现为某种行为价值,档案管理各主体道德关系的表现形式,关系着各主体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对社会及他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传统背景下以简单的“保管—利用”模式为主导的档案管理,其道德价值并不明显,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各主体对档案需求的提升加速了档案主动服务模式的出现,由此引发了不同形态的道德问题。在主客体确定的前提下,档案管理的道德行为价值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即为什么管和如何管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主体根据自身的尺度衡量档案管理的道德行为价值,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主体的行为应在利他的动机下,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
  2价值实践:档案管理伦理的价值判断
  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5],价值认知并不等于价值实现,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认知是行为后果对特定主体有用性的描述,是道德判断的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可作为道德判断的前提,“道德性价值判断包括对行为的合规范性或后果的价值判断和对德性的价值判断,还有对人品的德性判断”[6]。而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在档案管理价值实践中通过对“善”的自主选择,判断行为正当与否,是基于具体管理行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判断,也是对档案管理相关主体道德认知的判断。
  2.1善的界说与价值排序
  “所谓善是指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言”[7]。档案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善,其管理行为对于社会发展是可欲的,满足各主体的需求。作为一种管理的复合行为,档案管理以实现不同利用主体服务满意度最大化为结果。在追求善的过程中,伦理主体要借助一定的性格、情感,采取某种行为与伦理客体产生一定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善,即道德善,“它意味着通过成为某种类型的性格或通过以某种确定的方式与某种性格联系起来而善的”[8]。笔者认为,“服务”是档案管理的内在善,其他各项活动均以实现为社会服务为目标,但“服务”并非档案管理的至善或终极善,至于何为档案管理的至善尚有待商榷,此外,共善是基于共同体基础上的公共之善,档案管理道德共同体尚未形成,伦理客体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共善也只是理想化的形式而已。
  善是相对的,每个环节甚至每个步骤所追求的善以及实现善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于善的需求与认知也是不一样的,主体有意识的行为促使档案资源的固有价值转化为档案管理活动的内在价值,将资源客体赋予了主体的特征,同时也扩大了档案的价值范围。因此,档案管理三个维度下的价值并无重要程度之分,内在价值到普遍价值再到道德价值,只是主体认知与行为的进步,“只有人性行为才是经由理智判断和意志决定的行为,才会涉及道德意义而属于伦理行为,也只有这种行为才是道德价值的客体”[9]。
  2.2道德动机与价值冲突
  道德动机与价值判断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当一个人认为某种行为是有价值的,一定也有相应的去从事这种行为的动机,当他认为某种行为具有负价值时,同样存在某种避免从事该行为的动机。或者说,道德动机是主体从事有价值行为的前提,即为什么应当这样做?这便具有两层意义,其一,指出心里动机,其二,做出相应的证明,为这种动机或行为辩护。价值冲突实质上是源于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主体所预期的行为结果的不同,文件的形成者、档案管理者、档案利用者及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伦理客体,根据各自不同的价值原则与道德规范,从各自的道德动机出发,必然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在档案的管理、利用与服务中,冲突在所难免。   价值观的不同归根结底还是人差异化的利益诉求所导致的。各伦理客体均有各自的原则,以维护和实现各自的利益为动机,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资源、环境、技术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档案的保管与利用,由此引发了档案管理中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冲突以及伦理主体与伦理客体之间的责任与权利的矛盾。伦理客体对档案的价值需求是多维的,伦理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也是多维的,对于档案管理来说,价值冲突问题几乎是难以解决的。既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度,充分考虑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还要理解、关心、尊重伦理客体多样化需求、差异化能力,与此同时,拥有伦理主体与社会主体双重身份的档案管理者,在生活工作中需权衡自身的责任与权利。
  2.3道德行为与价值实现
  档案管理价值的实现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动态过程,受客体主体化的影响,档案价值从隐性向显性转化。档案资源的存在对于主体有潜在的意义,但也只有通过主体与之发生联系,档案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当这种具有普遍联系的行为进入社会领域时,该行为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才能产生档案的正价值,反之,道德失范的行为很可能会破坏档案固有的价值。可以说,档案价值的实现是基于积极的道德动机,并产生正面道德效果的行为。一种行为之所以是正当的,必然与整个行为价值观的内在性相联系,“价值关系是应该如何行动的基础,但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决定行为选择的是对这种价值关系的认识所形成的价值观”[10]。换言之,行为是否应当取决于行为本身的好坏,但是否去做这个行为则取决于对该行为的价值判断。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行为的权利,同时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自由选择的行为负有责任,正确的自由观并非随意任性的意志自由,“每一主体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价值选择、判断及其标准,都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承认并重视人自己在一切价值判断和选择上的权利、责任及其统一,自觉地承担,并不断地自我检验、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11]。主体的道德行为选择,通过主体的社会存在认知与价值意识进行权衡,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将自由与责任统一起来,在他律与自律的共同作用下获得真正的自由,实现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
  2.4道德理性与价值评价
  理性的道德判断源于规范背后的价值共识,而价值评价的标准通常是主体心中的一种应然结构,“价值标准来自主体的本质、存在和内在规定性,来自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整个世界的联系。作为主体的内在尺度,价值标准本身是与主体存在直接同一的。在主体的客观存在之外,价值标准不需要其他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客观存在本身,在价值体系中就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12]。对于一项以服务为内在善的档案管理活动而言,伦理客体的多元化形成了档案价值评价尺度的多样化,任何一个尺度都包含了某一伦理客体自身及一切对象的尺度,由此对档案管理的价值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理性在价值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道德理性不仅仅具有表明评价主体情感的功能,而且能够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道德判断增强伦理客体的档案价值观,对档案价值的认定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理性还是防止过与不及的中庸德性,“一个起于理性的欲望决不会过度”[13]。好的德性与道德理性的完美结合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以在伦理主客体间达成共识,通过善的道德行为满足各种需求。
  3结论
  價值认知与实践是档案管理伦理研究的起点,档案管理活动在以自然、历史、社会组成的三维空间里,具有与各维度相适应的内在价值、普遍价值与道德价值。以服务作为档案管理活动的内在善,其价值的实现与评价受到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等多方面影响。档案管理伦理旨在揭示伦理主体、伦理主客体间的道德关系,在道德共识的规范体系中实现主体的自由,维持良好的道德环境与道德秩序,实现档案公平公正服务社会化的道德责任。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校杰出青年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课题“数字时代档案记忆资源参与式建设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52WZ17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12]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3,176-177.
  [2]张斌.档案价值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2.
  [3][11]李德顺.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构建及其意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5,35.
  [4]李德顺.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1.
  [6]孙志海.重构价值哲学:从价值判断出发[J].现代哲学,2008(3):24-33+77.
  [7][13][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7,201.
  [8][英]戴维·罗斯.正当与善[M].林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55.
  [9][10]曹刚.论善与应当[J].伦理学研究,2013(1):2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