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诵读,让学生自读文言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文言文也不例外。八年级上册出现了两篇文言文自读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文言文一般都是教读课“预习”中就提出的任务,也就是说,在正式讲课之前,学生应该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花一部分时间点拨个别难点,但不能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解释字词与翻译文句,要投入相当精力诵读课文和研讨问题。自读课的“阅读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点进行分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指南。这样,学生在文言文自读课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诵读。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学者提出“学文言非诵读不可”,将诵读摆在文言文学习的核心位置上。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一文中提出:“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文言文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有相通之处,都需要重视重音、节奏、停连、语气、情感等;但文言文多单音节词、多短句的特点,又使之具有一种有别于白话文的节奏和韵律,诵读时需要多加留意。此外,同是文言文,写景类作品的诵读与叙事类作品又有区别。
  因此,文言文教学要走向自读,要以诵读为主。八年级上册有两篇文言文自读课文《与朱元思书》和《周亚夫军细柳》。这两篇课文,一篇写景,一篇写人。笔者以这两篇文言文自读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利用诵读来促进学生自读文言文。
  一、在诵读中把握“言”
  文言文的特點,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在诵读中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更容易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学生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会逐渐熟悉。
  在文言文自读课中,学生是诵读的主人。
  1. 在诵读中理解词义
  王荣生教授认为,对文言文的字、词、句的处理原则是放过、深入、突出、分离。“放过”古今词义一致的字词和有注释的生僻的难字难句;“深入”那些字面意思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字词;“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与阅读教学混合,其结果是两头都不着落,两败俱伤。
  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比较容易。先学生自由读或齐读,然后老师抽查学生读,目的是达到诵读的基本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基本能理解通假字和生僻字的含义。比如,《朱元思书》中的“缥”“转”“鸢”“戾”等,《周亚夫军细柳》中的“被”“曩”等。那些需要“深入”和“突出”的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重音、停顿、语调的变化多次诵读,把握“言”,也是品味“文”,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息”“激”“窥”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劳”“居”。
  2. 在诵读中把握句意
  在诵读中把握句意,这样可以避免句句翻译和串讲。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不同句式的特点,同时还能把握句意。这样才能为理解篇章和品味鉴赏文言文提供基础。《与朱元思书》和《周亚夫军细柳》是不同文体的自读课文,句式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它的主体句式虽是较为齐整的骈体,但亦有散句夹杂其间,骈体夹杂散句,打破了由纯骈体句式构造的那种整齐划一的约束,句子显得灵动、错落。这种骈散错落的句式特点,总体上给人整齐、对称的美感,但又使句子显得灵动鲜活、错落有致。骈体文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与音韵的和谐一致,讲究平仄相间、相对和相连,让读者获得声音上的和谐之美。根据骈文的特点练习诵读,学生读出整句与散句的错落有致。教师不用讲句内与句间的平仄,但却不能忽略平仄。仄声急促,平声舒缓。要注意句内停顿和句间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句声调之轻重与节奏之和谐,理解句意,把握写景画面和层次。
  《周亚夫军细柳》是写人叙事类文章,要把握人物故事,首先要读好句子的内部结构。读好句子的内部结构,需要读好停顿。比如:
  将以下/骑送迎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其将固可袭/而虏
  如果不能读好句子内部的停顿,就不能理解词句的含义、理清故事情节,人物之间的对话就会显得混乱。学生在诵读中发现问题,又在反复诵读中解决问题。
  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的组织,读得正确可以反过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笔者认为尽量不要直接、大量地“干讲”词汇语法知识。讲得太多,读得太少,导致语感缺失,学生脑子里只有一堆半懂不懂的语法名词,文言阅读水平自然上不去。八年级学生的积累还很有限,对语言现象尚不熟悉,即便教师能把语法规则讲清楚,学生也难以消化,因此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言”。
  二、在诵读中品味“文”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现象、文体知识,基本能够根据课下注释解决字词读音和文意疏通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要以“文”为主,以“言”为辅,学生们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和翻译上,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够深入,缺少文本细读、探究阅读和比较阅读的训练。仅仅在诵读中把握“言”还不够,还要在诵读中品味“文”,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
  王荣生认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因此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在不同文体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去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文”。   1. 在诵读中赏景悟情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名篇,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与朱元思书》的“阅读提示”:“本文是吴均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作者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自己面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绘的山水情境,陶冶自己的性情,把你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分析山水的特点容易,感受山之奇、水之异难。于是笔者设计一个朗读活动:大家挑一句自己觉得“独绝”的景朗读,替换一个意思差不多的字,再读,你读出了什么感受。
  【教学片段一】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岸高山,皆生绿树。我感受到了山高树密,没有阳光,让人心生寒意。
  师:没有阳光,后文也有“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说明有时确实看不到阳光。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击石,泠泠作响。“激”和“击”,虽然音同,意思也差不多,但还是有区别。我们在《河中石兽》中学过“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如果是击,就能冲走石头。
  师:能推敲,并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印证,激石才有泠泠的水声。
  作者面对奇山异水的感受,怎么让学生理解呢?笔者设计:从下面两句中找两个字语调拉长,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感受。你会选哪两个字?请朗读并分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教学片段二】
  生:峰和谷(生朗读),作者还在欣赏山峰和河谷。
  师:除了欣赏,他还有什么感受呢?
  生:平息追名逐利的想法,在此流连忘返。
  师:那你把能体现他想法的字拖长一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关注“息”和“忘”,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受。息,从自,从心,本义:喘气。“自”是鼻子的象形字,古人认为气从鼻子吸入,要进入心脏,“心”表示吸气通过之处。忘,从心,从亡,本义:不识也,忘记,不记得。追逐名利的心得以放松,流连忘返。
  《与朱元思书》为南北朝时期的山水小品,诵读时要注意在和谐音韵中读出山川风物之美。
  2. 在诵读中品话析人
  文言自读课《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写人文章,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这位将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呢?我们应该重点把握人物的对话,通过诵读体会人物的语气,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
  【教学片段三】
  师:朗读下属的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将军的严。
  生:读出了军令如山。
  师:看来虽然没有多写将军的语言,你们也能读出将军的形象。那能把他们的话换成叹号吗?
  生:不能,这样对天子及其臣子不尊敬。
  師:那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要柔和一些吗?
  生:不柔和,因为有两个“不”,应该读得斩钉截铁。
  师:看来句号也能表达这样的语气。你来读一读。(生读)我们再来读文帝的话。看看大家怎么读?说说你这样读的原因。
  生:(诵读后说原因)我重读了“真”,因为我觉得要突出天子对将军的赞美。
  生:(诵读后说原因)我抓住了两个感叹号,语气要上扬一点,体现天子对将军的赞扬,对霸上、棘门军的那句读出轻视的语气,要读出对比。
  师:本文哪里还有对比的句子,读出它们的不同。
  生: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前面儿戏,后面严肃)
  生:(生读第一段)这里多了一句“以备胡”,应该读出不同。
  本文的主要人物无疑是周亚夫,但作者并不是一味把笔墨放在周亚夫本人身上。主要人物说的话只有一句,军门都尉、壁门士吏的话却传达着将军的指示。虽未从正面落笔,但从下属的表现来看,一位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将军形象已经呼之欲出。品下属的话,就是品将军的形象;品天子的话,也是品将军的形象。
  其实品这段话不仅能品析人物,还能品出刻画人物的写法。周亚夫下属的话是侧面描写;天子的话,有侧面描写,还有对比。由此引出对比手法,再从文章找到其他对比的地方进行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写法。
  综上所述,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心,才能发现问题。在文言文自读课中,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言”、品味“文”,实现真正自读文言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