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之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社会越进步,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就越高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而历史学科在提高学生现代人文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一、历史教育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受特殊的历史背景及高考指挥棒等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我国现代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强烈的功利主义。一个突出表现是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重视传授和管束,忽视的是学生对学习的体验、感悟,压抑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这就必然使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历史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说:“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包含着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能力上。人们的具体理想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要尽可能的符合实际,否则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想。要树立符合实际的理想,需要了解现实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和事业的需要,但同时也需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去确立自己的理想。
  历史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支柱。历史眼光的教育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和心胸,历史眼光要求人们看历史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前进向上的过程。一个人的历史眼光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挖掘学科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浓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之情,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等。
  (1)通过典型人物介绍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历史学科内容繁杂,历史人物是穿插期间的重要元素,教师要抓住典型的史实,对学生进行教育。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培养学生树立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做人志向。历史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内容,如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历史人物的业绩及其主张,都集中表现了他们人生观方面的中华美德。培养这方面的美德对于青年树立远大志向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形成忠于信仰,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人对生死的要求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古贤看来,生命诚可贵,信仰价更高,两者矛盾时,为了保持信仰和气节,应该献出自己的生命。历史上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如文天祥、谭嗣同等,都是由于它们具有忠于信仰、舍生取义的崇高美德,为后人所敬仰。
  第三,培养学生养成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餓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使学生意识到贫贱不移其志是上述精神的表现之一,富贵不移其志是这一精神的集中表现,敢于承受艰难困苦和失败挫折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体现,并使其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
  (2)通过对历史内容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教学以其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坎坷,但在每一次危机关头,都能转危为安,顺利渡过难关,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历史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知识的增长过程中,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3)通过知识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纵观历史,我们曾经因缺乏世界意识而吃尽苦头。古代中国人向来以世界中央之国而自居,在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疯狂扩张的近代世界,这种观念日益彰显恶果。世界意识的缺乏,耽误了一个曾经辉煌的民族,中国由此走入百年屈辱史。为了改变中国的屈辱地位,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走过了学习资本主义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主义、学习苏俄社会主义的救国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许多重大决策同样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正因为了解世界,才认识了中国,拯救了中国。
  三、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保证
  由于时代不同,对教师的类型、素质等要求也不尽相同。新时代下,教师更应该具备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富有时代精神品质,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1)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教育就是为新时代的民族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每位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的一切,即在人身上实现伟大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
  (2)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历史教学功能性,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创设平等、人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充分开放自己的心度,凸现主体性,张扬个性,释放创造力。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必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人文修养,主要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同时,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提高,功利色彩日甚,如果不提倡人文精神,物质与精神将会失衡,会产生人类自身难以承受的后果。只有在人文精神指导下,科学技术物质产品才能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持续发展,人类才能持续发展。诚然,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重视起来。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理应在这系统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己的领域内为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作不懈的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7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