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及技术进步偏向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6年省级流通产业面板数据,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创新中的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偏向选择。研究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发现,全国总体的替代弹性为0.411,资本和劳动要素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分别为0.558和0.364,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为-0.236,东部地区资本深化推动流通创新水平显著高于中西地区,西部地区资本要素尚未对流通创新产生有效的技术替代;研究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发现,全国总体技术进步指数为0.062,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负向技术进步特征值反应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增长率低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进步生产率低于劳动技术生产率1.9%,中部地区低1.5%,西部地区低0.8%,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流通创新技术进步上均属资本偏向型,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偏向型。
  关键词:流通创新   要素替代   技术进步偏向
  引言
  流通经济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引导下不断创新发展,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流通经济总产值为11774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9%、第三产业总值的30.6%,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流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随着产业发展和要素禀赋约束,出现了一定的偏向性。以流通经济中的物流产业为例,在技术进步中性的假设前提下,我国2016-2017年的物流成本已占国民经济的18%,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这表明流通产业中存在大量的无效物流运输和商品流通。Antonelli(2010)对经合组织中36个国家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有偏技术进步在TFP中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果。因此,在流通经济创新发展中,测算资源禀赋约束下的产业要素替代弹性与技术进步偏向,是研究整个流通经济系统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關键,其可以为流通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依据。基于此,本文关于流通创新中的要素替代及技术进步偏向选择研究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CES函数的要素替代弹性与技术进步偏向模型设定
  本文把有偏技术进步纳入CES函数后的流通经济系统生产模型设定为:。其中,θ∈(0,1)是劳动和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比例:Ekt和Elt表示k和l的生产效率;σ=1/1+ρ表示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且要素替代弹性θ∈(0,∞)。据本文对流通经济创新中的要素替代测算需要,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CES函数中,分别以w和r表示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价格,根据最优生产均衡条件中的边际产出条件,则:
  根据要素价格等于边际产出,流通创新中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表示为Ekt=Ek0·eλkt,Elt=El0·eλkt。其中λk和λl表示资本和劳动力的效率增长率。进一步把要素效率增长率代入生产最优均衡函数后可得:
  要素替代及技术进步偏向选择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流通创新涵盖了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及物流配送等众多行业范畴,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核算,物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占整个流通产业的比重超过90%。基于上述考虑及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对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及技术进步偏向的计算采用物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本文借鉴郝枫、盛卫燕(2014)及韩彪、王云霞等(2017)实证分析方法,对流通创新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的测算变量选取为流通创新指标、行业人均资本、劳动力投入、生产要素比例和资本收益率等。其中,流通创新指标需要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来定量描述流通创新,本文参考《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宋则,2004)中的研究方法,构建流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其他指标方面,资本存量的计算剔除了无法获得的邮电行业数据,借鉴张军(2004)、徐现祥(2007)等对不同产业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以流通创新中的实收资本的价格指数以199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具体表示如下:
  劳动力要素数据来自物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等年底从业人数。
  资本收益率借鉴BaiC.E(2006)和张勋(2014)在资本回报率再测算中的计算方法,采用企业总营业盈余与资本存量的比率。此外,税后总营业盈余为净营业盈余与固定资产折旧之和,经计算后利用各省份资本收益率的近似值25.4%替代流通创新的资本收益率。行业人均工资来自城镇单位劳动者报酬与相应年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相除结果,用于衡量要素替代中的劳动力价格水平。实证样本的时间选取为我国2000-2016年29 个省市(西藏除外,四川与重庆合并)的相关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劳动力投入、流通产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劳动者报酬等来源于2001-2017年的中国流通经济统计年鉴、大中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Wind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对流通创新、行业人均资本、劳动力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进行Stata13.0回归分析后,选择固定面板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国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本文的实证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在表3测算要素替代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模型构建中的式(1)进一步计算出的全国及各省份地区的流通创新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进步特征值见表4。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的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特征值均表明流通创新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具体分析如下:、
  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弹性。根据本文对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和技术进步偏向的测算结果,全国总体的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弹性为0.411,这反应了资本和劳动要素在创新中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从现有文献的经验数据来看,戴天仕和徐现祥对我国 1978-2005 年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估算结果为 0.736;陈晓玲和连玉君对中国 1978-2005 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估算结果为0. 833。本文的对流通创新的要素替代弹性测算低于上述学者对我国经济总体的测算,从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对比看,钟世川测算的工业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为0.482;韩彪对物流行业的要素弹性测算为0.396;刘岳平、钟世川等对农业的要素弹性测算为1.325。可以看出,本文对流通创新的要素弹性测算与工业、物流业的经验数据基本一致,而农业的要素弹性显著较高的原因是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而低技能劳动力通常会流入生活性服务业以及进入门槛较低的交通运输、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供需结构偏差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强制替代,另一方面流通产业由于劳动力流入而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水平较低,要素替代弹性较小;从区域的要素替代弹性测算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为正,分别为0.558和0.364,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为-0.236。根据要素替代的经济学原理,替代弹性反映了不同区域进行流通创新中的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的流动转换灵活程度,东部地区的高替代弹性说明了样本范围内东部各省份通过资本深化来推动流通创新的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负替代弹性系数更是反映出了该区域资本要素尚未对流通创新产生有效的技术替代。此外,东部地区的高替代弹性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也反映了资本要素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的环境下,对劳动力要素推动流通创新起到了显著的替代效应。   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偏向。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全国总体流通创新技术进步指数为0.062,反映出我国流通创新总体上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的特征值为-0.025,反映出样本区间内的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增长率低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从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指数及技术进步特征值来看,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进步生产率低于劳动技术生产率1.9%,中部地区低1.5%,西部地区低0.8%,结合分区域流通创新中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测算结果来看,东部地区推进流通创新中的资本替代弹性最显著,通过不断投入资本要素可以更有效的推动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水平,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改善效果微弱。根据技术进步指数和特征的分析,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流通创新技术进步上均属资本偏向型,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偏向型。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流通产业的结构升级,全国总体、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要素投入不再是稳定的外生变量,而流通创新中涉及到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进步,资本要素推动技术进步的正向效应打破了劳动力对流通创新的要素约束,流通创新在该部分区域已经出现了显著的资本替代劳动力现象。西部地区的劳动偏向型结果是由于西部各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等方面较为落后,劳动力要素仍是推动流通创新的主要动力,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机制尚未健全。需注意的是,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高替代弹性是否能够促进流通创新的持续发展仍值得进一步商榷,张鹏飞、林毅夫(2006)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选择适宜技术来减少技术变迁的成本”等论点。因此,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否符合各区域流通创新的要素禀赋,值得进一步讨论。
  结论
  本文把有偏技术进步纳入CES函数构建了流通经济系统生产模型,实证分析流通创新中的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偏向选择。研究发现:第一,全国总体的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弹性为0.411,即资本和劳动要素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分别为0.558和0.364,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为-0.236,说明样本范围内东部各省份通过资本深化推动流通创新的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负替代弹性系数反映出该区域资本要素尚未对流通创新产生有效的技术替代;第二,全国总体的流通创新技术进步指数为0.062,总体上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特征值为-0.025,反映出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增长率低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东部地区的资本技術进步生产率低于劳动技术生产率1.9%,中部地区低1.5%,西部地区低0.8%。东部地区通过不断投入资本要素可以更有效的推动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水平,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改善效果微弱。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流通创新技术进步上均属资本偏向型,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偏向型。
  参考文献:
  1.宫超.流通产业的经济增加值、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就业增长[J].商业经济研究,2018(12)
  2.王云霞,韩彪.中国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及增长效应:1978-2015[J].财贸研究,2018,29(5)
  3.刘岳平,钟世川.技术进步方向、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经论丛,2016(9)
  4.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6)
  5.张勇.代际消费依赖与劳动力供给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7(22)
  6.余泳泽,杨晓章.技术进步的原因及性质—基于分工和外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J].产业经济评论,2016(3)
  7.唐建荣,杜聪,李晓静.中国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实证研究—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软科学,2016,30(11)
  8.张鹏飞,林毅夫.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8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