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体系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后能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时代的学生生活水平高,可以利用计算器、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辅助学习。因此,大多数学生存在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运算能力偏低、运算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会致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敌意甚至挫败感。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1]。而数感指的是对数学思维的敏感程度,其作为小学数学的必备核心素养是学生应牢牢掌握的基本本领,只有具备综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本文中,针对当今学生现状并查阅相关指导书籍,将着重围绕核心素养体系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系  小学生  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16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当今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各个学校关注的重点。小学阶段是培育孩子良好思维方式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期,因此要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核心素养,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及活灵活现的授课吸引学生更多的汲取知识和思考方式,既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又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数学运算不是简单的运算过程, 而是基于一个问题对另一个问题思考与理解的过程[2]。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和活跃的思维,形成数感,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也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牢牢掌握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在大脑中形成知识体系网,还要适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出多种多样的运算方法,使其数学学习成为一件丰富、快乐、有意义的事情。
  一、核心素养体系下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必要性
  何谓数感?顾名思义,即为对数学的思考与感悟,比如数字的多少、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实际应用、感知与实用能力。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3]。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数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字产生兴趣和创造力,才能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探索与学习中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学生自主能力较差
  当今时代,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以按照课本结构框架来教授学生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力,从而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老师的话就是真理”这一思维模式,而使他们否定了自己凭借想象力和推测得出的结论。在一次40分钟的课堂上, 学生往往只跟着教师从头讲到尾的脚步一味向前走。就算教师有时提问,也只是与少数学生进行问答,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性听讲,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导致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时取得优异的成绩,阻碍了良好价值观念的培育。
  (二)以教案教學为主要形式,忽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课程被分为多个模块,但教学课时是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应依据规划有序进行。每节课都有一定的课程量和教学任务,而教师往往以完成教学目标为课程核心,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上课容易经常开小差,这不利于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三)开展活动时注重形式, 缺乏真正的思考和合作
  随着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教育体制的创新和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不少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团结、互助、合作、友爱的良好班集体。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探究来看,过于注重形式, 缺乏真正的思考和合作。
  三、核心素养体系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课堂学习过程,培养数感扎实稳步前行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培养数感,共包括四方面内容:首先,应牢记各类公式定理,因为在做题过程中避免不了对概念、形式、公式等的整合运用。例如数学运算法则、图形基本知识等常用的概念必须烂熟于心。其次,应全面掌握运算法则并学会变通。再次,勤于练习。许多练习题都是为课堂基础知识量身定做的,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总结性。通过优化题目组合、重点题型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最后,具备一定程度的推理能力。就一道题而言,能否提取出重要数据、推算出正确结果是重要步骤。只要思路正确、推理无误,那么就离成功不远了。综上几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数学感知能力,进而提升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创造,在实际应用中培养数感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教师可结合这一特点鼓励其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手脑并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例,可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认识“千”这个计数单位,完善千以内计数单位的系统结构及十进关系,并能据此解读数的意义、描述数的组成。
  2.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计数单位的“发现”过程,在观察、实践、思辨、表达中锤炼逻辑思维、发展推理能力。借助基于情境的数量推测,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感。
  3.问题解决: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来描述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结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呵护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凸显“积少成多”的辩证思想,渗透节约资源的相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体验“一千”的大小,感悟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建立对计数单位“千”的数感体验。   【教学过程】
  设疑猜想,切入主题:(1)老师这里有3杯黄豆,(拿出一杯)这一杯有100颗黄豆,那么另外2杯大约有多少颗黄豆呢?比一比,谁猜得准?(学生自由猜)(2)如果这2杯中有一杯黄豆是500颗,你觉得是哪一杯?说说你的理由。(3)那这一杯就有几颗黄豆呢?(有这样的2个500,是1000颗。)比100大得多了。那么1000究竟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设计意图:对”千”的認识。必定需要基于“百”的拓展生长。一开课,教师引入设疑猜想,来复习“百以内的数”,引出“比百大的数”。这样的设计,在简洁明快中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脑、口,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
  (三)引导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培养数感
  在学习中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只有缺乏查漏补缺能力的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各类知识掌握不扎实,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总结错误原因。不同的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错误,尤其是对于一些符号关系、概念联系,学生会经常出现运算错误。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点和思维习惯,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如在课堂提问、批改作业、考试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帮助其解决好问题,处理好相关细节, 从而不断进步,培养数学感知水平。
  (四)充分利用好纠错本,逐步培养数感
  纠错本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法宝。小学生可以把记不住或经常错的习题或知识点简单记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翻看,便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错误再也不会发生。当然,建立错题本除记录错题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的知识内容,既方便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及时温习、巩固各类知识点,又能培养数学感知能力。
  (五)积极引导启发, 培育学生创新性思维
  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促使他们具有灵活好动的大脑和天马行空的思想,因此教师应不断引导启发,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比如,在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 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引出同学的思考:李师傅一小时可以制作9个手工鲜奶蛋糕,他一天工作的时间为上午8:00到下午2:00,请问李师傅一天能做多少个鲜奶蛋糕?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做该题的步骤,积极鼓励学生努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并自主讨论提出怎样解决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上课参与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其数感和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恒山.浅谈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1):158.
  [2]吴钟华.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24):95+97.
  [3]卢海娟.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10):38-39+54.
  作者简介:
  杨晓玲(1978.4-),女,汉族,广东省惠州市人,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第一小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8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