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某单位同一天入职体检需要检测血常规的体检人员1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采血,观察组采用末梢采血。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反应红细胞形态及数量、白细胞形态及数量、血小板形态及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RBC、HGB、HCT、MCHC、PLT较对照组高;而WBC、NE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MCV等余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较末梢采血更趋于真实值。
  关键词: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采血方式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9.058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9-017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nd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in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60 physical examination personnel who required blood tests on the same day for a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8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The automatic blood cell analyzer wa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and the morphology and quantity of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cell morphology and quantity, platelet morphology and quantity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RBC, HGB, HCT, MCHC and PL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WBC and N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CH and MCV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of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re more realistic than the distal blood collection.
  Key words:Venous blood collection;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Blood routine test;Blood collection method
  血常规检查针对采血标本行血液生化检验得到的参考依据是临床医生判断患者具体病情的重要指标[1]。但临床影响血液生化检验的相关因素较多,有研究表明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多种因素误导了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如检查部位不同即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2]。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比靜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得到高效可靠地血常规检测结果提供样本获取方法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某单位来佳木斯市中医院进行入职体检的160例人员,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5.42±3.10)岁。其中男100例,女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4.49±2.63)岁。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5.14±1.5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②无慢性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③无心脏肝肾疾病。排除标准:①采集标本者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②采集标本者合并严重血液病。
  1.3方法  采血前晚上10时后禁食,采血当天均为空腹状态,使用同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进行检验,具体采血方法如下。
  1.3.1观察组  选择采血部位为肘静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及有关血液采集的规范,核对体检人员基本信息及采集项目。体检人员取端坐位,选择肘部肘正中静脉作为静脉采血的穿刺点,用碘伏棉签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予以采血针穿刺,使用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5 ml,采血后轻摇采血管。
  1.3.2对照组  选择采血部位为中指或者无名指,操作规范同观察组,在采集前适当揉捏体检人员指尖2~4次,对采血部位用碘伏棉球消毒,将末梢采血针扎在采血部位,使用微量吸管收集体检人员血样20 μL,并将血样放置在抗凝管中进行保存。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細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RBC、HGB、HCT、MCHC、PLT较对照组高,WBC、NE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MCV等余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3讨论
  血常规检验作为目前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实验化验项目,其采集过程方便,结果快速直观,也是多种疾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随着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3]。因此,需要选择一种安全、准确的采血方法,最大程度上保障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准确的反映检验者的身体状况。
  末梢采血是一种患者耐受性好、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的血常规检验技术。对一般的检测项目,末梢采血可以解决需血量少以及特殊情况下静脉采血困难的问题,比如癌症晚期、严重烧伤、肥胖、出血倾向和婴幼儿等人群[5],因其自身特殊性会导致静脉采血操作困难或者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并且,其在结束采血后不会出现持续疼痛[6]。但末梢血主要是人体中末梢毛细血管中的血,采集的标本中会含有细胞内液、组织间液、动静脉血、毛细血管血[7],并且末梢采血的采血部位血管细,出血量相对比较少,所需要的采血时间长[7],在采集过程中血小板会粘附在伤口处,血小板和红细胞会对伤口产生作用,导致血常规检测中的血小板和红细胞较对照组低;另外,采集时间长会导致炎性介质如白细胞的数量上升。采集前的擦拭消毒也容易导致异物进入血液样本,且采集方式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采血针进入的深浅不好把握,采集过程中的挤压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果。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正常成年人末梢循环不能很好的反应具体血液情况,使得血常规检验结果与实际数值有所偏差。此外末梢采血采集的血样,样本中可能携带的杂质较多,对仪器的寿命和精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静脉采血采集部位常位于肘部肘正中静脉,血流量大,静脉血在静脉中不断流动[8],故检测准确性和重现性相对较高能正确反映检验者的血液情况,且静脉血采集采血量较多,受外界的影响因素较小,检验结果较准确[8]。可以代表全身血液在静脉部位采集的血液样本不容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然而,有特殊患者难以静脉采血,并且因按压不当会造成淤血瘀斑,给受检者带去心理不适;除此之外,静脉采血量较多,受检者往往也会有不满情绪。
  本研究通过对同时需要检查血常规的160例体检人员进行试验,分别采用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通过对检测血常规项目中的红细胞及其因子、白细胞及其因子、血小板及其因子的比较发现,观察组的RBC、HGB、HCT、MCHC、PLT较对照组高;而WBC、NE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采血较末梢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更有效,这与文献[4]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末梢血标本与静脉血标本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血常规检测水平有一定差异,静脉血采血受到负面因素干预较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静脉采血检测血常规,其准确性高,更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漆晓君.不同采血方法用于血常规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4):234.
  [2]王娴默,肖林,李彦林.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影响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01):10-12.
  [3]赵延庆.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规的区别[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8,6(20):51-52.
  [4]陈智勇.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中差异性的研究进展述评[J].检验与诊断,2018,12(5):34-35.
  [5]谢雪芳.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7,30(18):54.
  [6]韩静.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J].医学检验,2016,11(2):126-127.
  [7]左玉贤.对比探究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具体运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8,7(4):710-711.
  [8]杜作江.末梢血和静脉血不同采血方法行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8,7(3):472-473.
  收稿日期:2018-12-26;修回日期:2019-1-22
  编辑/冯清亮作者简介:吴云(1980.1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1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