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中自有“悦读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这个朋友圈经常被旅行照片刷屏的时代,若你问我:“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一个重要?”我还是想坚定地回答:“读万卷书。”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照片中优美景色的陪衬,读书理应成为行路的必要条件。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读万卷书”也有着不同的感悟,小朋友从读书里收获了快乐,大学生从读书里认识了自己,年长者则坚定读书要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对读书也有不同的认知,我们从读书中窥见了不同的世界,体悟到了不同的人生。
  享受非功利性阅读
  谈到读书,我们几乎都有一个单向的认知,那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好像变成很功利的一件事。但在这里,我想抛开高高在上的阔论,仅谈一下自身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首先,读书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如果你抱着从书中获取可变现利益的想法,建议你放弃读书。因为书籍是思想的甘露,精神的交流,读书带给一个人最大的回报是气质的升华,也可理解为内在的涵养。其次,读书是一件享受的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是一个来自天正小学的小姑娘,平日里的爱好除了弹钢琴就是读书,不单单只是读书,老师还会要求我们做一些读书笔记。我也积累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比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现在最爱看《茉莉天使的成长圣经》,小茉莉一年级是个可爱朵;二年级爱做女巫梦;三年级不上提高班,最后变成了机器人;四年级种了颗能量豆,最后通往快乐门。我很佩服她,她再多事,她跟音乐和电影一样,可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生活百态,体味不同时代的爱恨情仇。每读一本,就如同经历了一段别样的生活。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体味作者的思想,与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如此,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
  对于我来说,一本书即使它是公认的好书,如果我不喜欢,也是绝不会读的。任何书的行文风格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烙印,其思想观点是作者本人的独家发布,它们构成了一本书的骨肉,你喜欢它,认可它,便可细细品味;不喜欢,放弃就好。作业也不怕,只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机器人。再也不怕写作业了,她每天总是乐呵呵的,烦恼忧愁被她化为快乐,吵架打架被她化为和平。我也羡慕她有好爸爸、好妈妈,不加重小茉莉的负担。别人都报了提高班,只有小茉莉没报,他们对小茉莉的要求就是快乐。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目前最大的希望是从现在起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学更多的知识,懂更多的道理,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礎。
  做学生百读不厌的“百科全书”
  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海量阅读。在过去,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现在,要给学生鲜活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常读书,才能和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史知识。我班每个学期都要背20首课外古诗词,只要让学生背的,我必定先背下来。我让他们背《蜀道难》时,好多学生都说难。当一周后我在学生面前流利、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时,他们都被我所折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我班的学生更加喜欢古诗词了。
  教师是学生的指航灯,可以模仿的榜样,可以得到快乐的源泉,可以得到知识的驿站,教师就是学生百读不厌的“百科全书”,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去读书。
  从书中认识自我
  一提到哲学,大抵就会有这样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学哲学的,只是奈何“道行尚浅”,我并没有办法对这三个问题给出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但我知道要寻求答案,有一个方法比较可行,那就是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找到我们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孟子》里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儒家文化中讲的“学”就是在告诉我们贯彻每个人一生的精神就是不断地学,这个过程就是在让我们追寻丢失的自己,回归到最真实的自己,而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成长的过程。
  现在想来,大学里读书真的是用功了,从诗词歌赋到国学经典,最真实的体会就是,读了四书五经以后便不想再读现当代了,因为经典的智慧可以让人认识到最真实的自我。用功的读书时光会让自己变得心情愉晚,甚至处事通透,这大概就是古人讲的读书使人明理吧。
  读书也是种乐子
  人上了岁数,身体好的愿意出去旅游,身体差些的常常是喝喝茶,谈天又说地打发时光,但看书也是一件极不错的事。读书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生活需要,如看历史性书籍,可借鉴古人智慧,解决现代问题;要了解大好河山,可翻看游记类书,足不出户便能神游天下。读书是有好处的,但重要的一环是做好读书笔记,如在读书过程中所遇到的箴言、警句等等,再如看医科方面的书更应该做好笔记,看别人的医案,里面有许多的良方、验方、急救方,可分门别类记录在册,标注备用。老话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读书则为我提供了“奋蹄”的方向,并乐在其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6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