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探索全新教学改革路径的过程中,要注意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维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针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进行了研究,为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美德 小学生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小学学校开展小学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重点,并通过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丰富教育内容,使小学生受到感染,逐步成长为拥有美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我国社会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具体解析,传承优秀民族优秀美德助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为小学教育改革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加强师德建设,落实品德教育
  师者,人之楷模也。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是小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落实习惯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师德建设,以教师为榜样教育和感染学生,能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相对健康的空间,进而使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取得显著成果。同时,借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教师率先垂范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发挥带头引导作用,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觉加强对良好习惯的培养,切实突出教学有效性。
  如我国优秀民族传统美德中有修身立德方面的内容,认为人成长过程中应重视自身人格修养,并且将律己修身作为行为准则,通过合理的管理自己和约束自己建立道德层面的自我。针对这一民族传统美德,在加强教师建设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将慎独、自省等作为自身行为标准,并自觉养成践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此为小学生做好榜样,促进小学生品德教育作用的发挥,使他们在生活中能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坚守正确的成长方向。如此,在教师修身立德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就能逐渐养成善于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方面的行为习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会明显提高,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小学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2爱心浇灌心灵,培养良好品质
  苏联著名教育学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应该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幼小心灵,只有在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方面用爱心浇灌心灵,保持足够的耐心维护他们的成长,才能为小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使他们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用爱心浇灌学生心灵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作为教学资源,以此为切入点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下确保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进而在和谐的文化环境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真正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品质。
  在具体选择中华传统美德内容时,教师可以从仁爱和兼爱等思想入手,通过在校园中宣传尊老爱幼以及仁爱思想等,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崇高气节,进而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逐渐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此时,为了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向学生灌输仁爱之心方面的内容,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灵,还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的学习转变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关心孤寡老人,或者参加义工活动等到福利院关心孤儿群体的生活环境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形成健康的精神状态,还能实现爱的输出,养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行为习惯,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争取未来能够为社会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3拓展课程实践,落实习惯教育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一切学习内容都关系到他们美好品德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而言,课本中图文并茂的讲解了如何践行美好品德、培养良好的习惯,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传承民族美好品德的同时内化为品德修养,外化为行为表现,形成独立的个体,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探索活动中,可以拓展课程实践活动,在实践环节促进习惯教育的落实,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自身修养,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如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就涉及到爱护公共财物方面的内容,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可以选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方面的传统美德思想作为拓展课程实践的资源,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方面内容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爱护公共财物,从无做起”“珍惜一花一木,从小事做起”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实践中,将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向学生的思想延伸,约束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自律性,进而实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爱护公共财物的乐趣,还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助于进一步维护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4营造和谐校园,浸润健康思想
  良好的环境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必然会受到校园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在传承优秀美德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探索活动中,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在墙壁上布置与民族优秀美德相关的古代名人故事、名人名言等,通过诗书教育让学生领悟并内化到行动中去。并建设相应的学习沟通原地,让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同时能有效沟通和交流,更加便于小学生受到暗示和感染,使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站建设,在校园广播和网站中分享现代社会传承民族优秀美德的经典案例,引导小学生寻找传承美德并培养自身行为习惯的切入点,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如在布置校园环境时可以选取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岳飞的“精忠报国“的爱国故事,也可以选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修养教育内容,还可以选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方面的自强思想等,打造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使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可以受到感染和熏陶,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保障。又如在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站的建设方面,可以尝试设置校园小明星板块和美德传承板块,一方面将学校中践行传统美德效果好、已经具备一定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相关事迹做成简单的报道在校园公众信息平台上分享,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选取社会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可以從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选取徐本禹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少说一点,多做一点。”“希望自己像根火柴,点燃千千万万人的爱心“等方面的先进思想,进而突出教育效果,使小学生能够对民族传统美德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如此,通过合理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环境中浸润积极健康的思想,就能夯实小学阶段传承民族优秀品德的基础,引领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致力于将每一个小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思想,通过引导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维护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在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加以研究,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方案,有效引导小学生逐步实现全方位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李玉梅.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5):867.
  [2] 丁志秋.承国学智慧扬美德情怀[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9):94.
  [3] 刘英.传承书法文化培育厚德人才[J].辽宁教育,2018(15):24-25.
  [4] 李维乐.国学立德礼仪立行——浅谈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礼仪的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07):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