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职业学校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深陷“离、去、轻农”的旋涡,地域特色人才和创造能力培养缺失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通过重塑农村职业学校价值取向、明确本土化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技术技能培训投入、深化企校合作力度、强化师资创新能力等路径,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关    键   词]  农村职业学校;乡村旅游;发展困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104-0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之一,乡村旅游可充分利用乡村各种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农村多种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有效路径之一。农村职业学校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和供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破解农村职业学校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和行业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职业学校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一)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异化,“离、去、轻农”旋涡深陷
   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一味追求功利、迎合家长和学生期望,忽视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公共性特征,“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异化,陷入“离农”“去农”“轻农”的旋涡。”[1]专业发展中缺乏专业招生规模的控制和引导,致使涉农专业逐步萎缩,加上存在就业压力,甚至停办农、林、牧、副、渔业等专业,而一味追求汽修、动漫、电商、物流等“热门”“时髦”专业。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农、林、牧、副、渔业等专业人才的支撑,而农村职业学校陷入“离农”“去农”“轻农”的旋涡,将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异地就业和生存压力影响,地域特色人才丧失
   农村职业学校为了维持或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缓解“生存压力”,迎合家长和学生外向流动的需求,加大外流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办学思想,导致农村具有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人才所需;突出外向流动人才培养力度,忽视本地所需特色人才的培养,如民族文化技艺、乡土文化学习和传承者,使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特色人才缺失。
   (三)办学条件和实习资源薄弱,职业技能培训欠缺
   受城乡二元制的长期影响,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投入力度不大,而学校对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涉农的专业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学校场地有限,无法满足各专业实训所需的工位需求;经费不足,难以增添满足专业教学所需的教学用品和实训实习设备;师资缺乏,制约专业教学和实训深入有效开展;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的缺乏,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仅仅是知道怎么做,不能进行熟练操作和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的欠缺,无法满足乡村旅游运营和服务所需的各方面人才。
   (四)企校人才培养合作不深入,职业意识养成较弱
   职业意识和精神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应逐步渗透、全程贯穿、企校合作,但因企校合作不够深入,影響其培养效果。首先,企校师资交流共享不够,难以培养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落实不到位。其次,企校学生培养力度不够。学生在企业体验和见习安排时间较短,以参与性实践为主,几乎没有顶岗实践,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培养难以到位。最后,校企学生管理不到位。学生第三年社会实践完全以企业管理为主,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五)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较滞后,创业创造能力缺失
   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农村职业学校以开展基本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如“黄炎培创业大赛”活动,很多学校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才结合学校实际,有选择性地组织和培养部分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而部分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听说过“黄炎培创业大赛”活动,更不要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了。
   二、农村职业学校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重塑农村职业学校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1.树立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意识。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因其特殊的地域性和职能,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特别是应主动承担乡村振兴战略所赋予的历史重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乃至教师要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远景规划,树立农村职业学校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服务[2]的意识。多方共同努力,加大农、林、牧、副、渔业等专业建设力度,扩大招生规模、开辟就业渠道、培养优秀人才,保证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价值取向。
   2.制定涉农人才培养和就业激励政策。(1)制定培养优惠政策。对选学涉农专业的学生,可实行减免学杂费、提供助学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年就读涉农专业。(2)制定就业优惠政策。对愿意从事农业产业、在农村工作的专业人才,可纳入国家事业编制或公务员编制,为将来就业提供稳定的保障。(3)制定个人或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和措施。优秀涉农从业人员可以考虑优先提干、晋级;开办涉农企业可以优先提供财政支持、免除费税,甚至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各项事宜,并帮助推销产品、打造品牌。
   3.借助各类宣传渠道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农村职业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微信、QQ等媒体渠道,向社会宣传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方针、培养模式、优惠政策、就业去向、发展前景、典型人物、优秀事迹,使社会各界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价值取向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提升农村职业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形象以及竞争力。    (二)强化本地就业,引导培养农村所需人才
   1.优化农村职业学校考核评价。农村职业学校的考核和评价,应该降低学校总体办学规模的评价分值,适当向涉农专业开设数量、涉农专业基础与师资队伍建设、涉农专业学生规模倾斜;细化农村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考核评价指标,增加向本地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评价项。通过考核评价引导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更多本地就业人员、涉农就业人员,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培养本土化特色人才竞争力。加大对涉农专业的建设力度,多方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采用聘请行业、企业或民间大师作为兼职教师的方法,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加大对涉农专业实习实训投入,提升本地就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传授地方特色文化和技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与技艺,使之成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共同编制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学习和传承地方民间、民族文化与技艺。
   3.实施农村职业学校送教下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加强学校与农村结合程度,让学生发现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认识到农村就业也可大有作为;发现时常与青山绿水相伴、行走在田间地头、工作张弛有度,能激发学生的工作激情;通过技术输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发现自身在涉农产业中的价值,增强自豪感。通过送教下乡,培养学生的亲农感情,增强本地农村就业的认同度,有利于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
   (三)消除二元结构,夯实学生技术技能
   1.城乡统筹管理均衡资金投入。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变原有重城市、轻农村的职教观念,确保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城乡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资金投入做到分配合理、均衡,并可适当向农村职业教育有所倾斜,为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所需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强化涉农专业完善实训建设。学校应根据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和特点,认真做好专业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工作,确保实习实训功能全面、完整,各项指标能达到专业标准,满足专业基本实验实训要求;做好实训建设资金规划,合理分配各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建设资金,保证实验室或试验园区一切设施设备、实验生产资源能正常运转;加大与企业、村寨的合作力度,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以及生产性实训基地。
   3.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技术技能。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采用灵活多变、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和实训,提升学生技术和技能。如,旅游专业学生教学可以采用仿真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模拟演示法等,培养学生导游讲解、餐饮服务、游客接待等技能;林业专业学生教学可以采用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培养学生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物种种植与培养等技术和技能。
   (四)深化企校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精神
   1.共用企校人才培育资源。企校双方在从业人员职业意识和精神培养方面,可以共用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发挥学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教育方法多样、教学时间充裕、企业骨干实践经验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开展学生职业意识和精神培育。利用学校视频、案例、课件等丰富的教学素材,借助企业实践教学的真实场景和环境,培养学生職业意识和精神。
   2.共管企校人才培育过程。学校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职业意识和精神,分析行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结合行业从业标准和要求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利用真实的工作场景,结合现实各种情况,引导和深化学生对本行业的认知及感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共享企校人才培育成果。学生职业意识和精神培育是一种艺术、方法和策略,需要不断总结和创新。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意识和精神培育方面所获得的方法、经验,应该共享经验成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完善培育艺术和方法。企业和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分享培育成果,如会议面谈方式、书面文字方式、微信与QQ信息平台方式开展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和总结,推进乡村旅游所需人才的培养。
   (五)强化师资建设,培育学生改革创新能力
   1.外引内培,强化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知识扎实、技术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面对农村职业学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缺乏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从高校、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质人才,夯实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各种会议研讨和交流的借鉴与学习,参加行业、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级培训,到企业挂职进行实践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2.开发课程,积累创新能力培养资源。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农村产业等发展现状,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标准以及现有教材实际情况,企校合作共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既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形成发散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又能为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供素材和支撑。
   3.推陈出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尝试法、头脑风暴法、辩论法等。运用新探索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集思广益、不断总结提升,形成实用性强、可推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及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3):12-19.
   [2]雷世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审视[J].职教通讯,2018(9):1-6.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