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有助于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环境,更是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机制,增强当代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凝心聚力,推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018-02
   在走向新时代的中国高职教育,在顺应时代发展,推进改革转型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与引导,特别是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特色的网络快餐文化,真假参半的海量信息,虽然开阔了大学生的思维的视野,但因碎片式阅读而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给广大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带来冲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中国梦”伟大征程的继续向前,高职院校在落实教育强国战略过程中,如何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时代责任感,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从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提升育人成效。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功能和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泉,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宝贵财富。从红色文化的内涵来看,红色文化可分为物质性、非物质性二种文化形态资源。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有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如建党初期重要会议遗址、领袖故居、革命根据地等。当然,在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中,也包括各类革命文献资源、革命文学作品、革命艺术作品。非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先辈的革命精神,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日精神、长征精神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在类型、内容上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红色文化资源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下中国的红色文化,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高尚的情操、敢于担当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红色文化是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而来的特定文化形态,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红色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其时代精神更是鲜明的。
   (二)红色文化教育的功能
   红色文化教育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实践中,借助红色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理想信念,丰富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促进高职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品质和素养。其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1)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2)促进大学生塑造高尚的品德;(3)凝聚民族精神;(4)健全大学生人格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将陶冶心灵、升华品格、保持乐观、健全心理等融入爱国、上进、善良、正直、诚信等人格素质中,从而避免心理扭曲,做一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红色文化教育对思政课的作用
   红色文化教育是红色革命精神、优良文化传统为载体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之融入高职思政课程中,其作用表现在三方面:(1)红色文化教育助推高职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2)红色文化教育丰富思政教育内容;(3)红色文化教育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思政课程教学融合了思政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二、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从红色文化到红色文化教育,这些鲜明的革命文化资源,其类型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特别是其强大的育人功能,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注入了活力。为了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状况,我们选择宁波本地三所高职院校,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实地调研,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2份,有效问卷率为92.4%。在有效调查对象中,男生225人,女生237人,其中预备党员有37人,入党积极分子186人,團员239人。
   (一)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调研结果
   在本次调研中,主要包括以下主题:在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方面,有18.7%的学生认为红色教育活动很有必要,有62.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84.8%的学生认为应该挖掘本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优秀传统教育,有77.4%的学生表示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思想信念教育;有85%的学生表示红色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有85.5%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人生观培养。可见,对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多数学生给予了充分认可。在红色革命遗址、纪念地等红色文化参观学习方面,有72.2%的学生曾参观过革命烈士纪念地,有74.8%的学生表示参观革命圣地是为了旅游和接受红色教育;有49.6%的学生在第一次参观革命纪念地时表示内心激动,很兴奋,而只有13.2%的学生表示对革命纪念地没有什么感觉;也有2.2%的学生表示未参观过革命纪念地。有35.7%的学生表示去过1个革命纪念地,有31%的学生表示去过2个革命遗址遗迹,有39.2%的学生表示去过3个及以上的革命纪念地。可见,在参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方面,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有过相关经历,也对红色文化纪念地具有较高的参观积极性。在红色文化精神学习上,有36.4%的学生表示看过1本红色著作,有47.2%的学生表示未读过,或者未读完红色书籍;有72.3%的学生表示对革命先烈故居参观兴趣强烈;有68.4%的学生表示对红色革命纪念馆的展览感兴趣;有38.7%的学生表示对革命纪念地的风土人情文化感兴趣。在对参观过革命纪念地的学生调查中发现,参观热情高,但在参观后主动写感想的学生仅有6.9%,在教师主动要求写感想的约占52.4%,从未写过感想的有44.5%。在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进课堂调查中,有79.3%的学生表示缺失生动的典型故事,也没有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衔接,缺失特色教材;有84.5%的学生认为高职思政教育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不足,相关介绍、讲座更是缺失。可见,在红色文化教育中,高职院校仍然缺失应有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引导工作还不够重视。    (二)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中的问题
   从高职院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问题表现在四方面:(1)对红色文化育人价值不重视,缺失完善的育人方案。红色文化教育在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得到高度重视,在教育内容、形式上认识不足,忽视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在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道德修养中的特殊地位。(2)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不足,内容陈旧。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中,很多院校在内容上仍以革命年度的素材为主体,局限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艰苦朴素的作风上,这些虽是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但显得陈旧,缺乏时代性,更未能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时代特色,缺乏应有的教育新意。另外,在课程形式上,虽然强调了红色文化特色,但却与学生思政教育、人格品质教育缺乏有效融合,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单一。(3)教育形式僵化,缺失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一些高职院校仅仅关注革命历史纪念日活动,传统教育日活动等。这些教育形式并未真正纳入常规化、日常化教育中,使红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入到学生内心,更无法从中彰显革命斗志和红色精神。(4)缺失红色文化认知引导,导致学生片面理解。红色文化教育要创新形式,要体现时代性,要联系学生实际,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很多高职学生将红色文化理解为“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硝烟弥漫”的抗战故事,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志趣,时代精神、担当意识、责任态度、坚毅品质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参与度不足,积极性不强,甚至对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产生逆反心理。
   三、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顶层设计,重视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高职院校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中,要体现红色精神的传承,要突出红色育人意识。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红色文化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打造红色育人教学模式,增强红色文化自信与自觉。
   (二)发挥党团、社团优势,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特色
   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局限于课堂,仅限于教师,更要发挥高职院校党团、社团的带动与引领作用。从党团组织上,要发挥红色文化宣传主阵地作用,以学生党、团为陣地,开展丰富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如深入红色革命基地调研,参加红色文化的各项活动,来宣讲红色精神,增强红色教育感召力。
   (三)加强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建设,协同红色课堂与社会实践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加强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建设,就是要立足校园互联网环境,以优秀的红色文化来占据网络主流阵地,展现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学习红色精神、体悟思政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如在校园网建设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宣传网页来传递红色文化,利用校园论坛、贴吧、校园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红色文化,多渠道的来宣传。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到红色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重温红色历史,体验红色文化,内化红色精神。
   参考文献:
   [1]胡云,何乐.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7(29):18-21.
   [2]陈坤,殷莎莎.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战略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104-107.
   [3]余洁洁,杨爱杰.将红色文化自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与当代,2018(5):4-6.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