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血型鉴定与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血型鉴定与输血中采取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0例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供血标本320例,所有标本的血型鉴定采取盐水试管法及微柱凝胶法,通过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对标本交叉配血及血型鉴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盐水试管法正反定型不符率为5.0%,高于微柱凝胶法的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法的交叉配合不合率5.94%,高于盐水试管法的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法较差配血不合的19例患者中,由自身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5例,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8例,怀疑由药物引起者6例。结论 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可减少交叉配血假阳性的发生,使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提高,且在临床血型鉴定中的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输血;血型鉴定;微柱凝胶免疫检测;盐水试管法;特异性抗体
   [中图分类号]R4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3-85-04
  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输血能够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机体正常供氧能力,纠正休克。但为避免不同血型间的排斥,在输血前需进行血液鉴定与配对。因此,如何有效测定交叉配血及鉴定血型对输血工作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于临床方法有聚凝胺法、盐水试管法等。本研究中通过对2016年5月~2018年5月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血型鉴定与输血中采取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20例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其中女129例,男191例,年龄20~65岁,平均(38.6±10.3)岁,其中无输血史220例,有输血史100例。供血标本320例,均为无偿献血者,其中女132例,男188例,年龄21~40岁,平均(30.5±2.2)岁。纳入标准:(1)受检者均未服用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2)无明显影响检测结果的疾病;(3)无输血禁忌症;(4)非妊娠期、哺乳期;(5)受试者自愿接受此次检测。
   1.2 方法
  所有标本的血型鉴定采取盐水试管法及微柱凝胶法,通过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对标本交叉配血及血型鉴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仪器包括血型血清学多用离心机(TD-A型),免疫微柱孵育器(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YQ型),由搏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长春)试验试剂。血型鉴定:微柱凝胶法:所有标本均进行常规离心,取上层清夜,取6支凝胶微管,并以A~F进行标记,于A~D管中滴入0.5%红细胞悬液,并于E~F管中分别红细胞0.5%浓度悬液、血清,完毕后离心5min,离心后肉眼判定结果。盐水试管法:标本均进行常规离心,对血清进行分离,参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血型鉴定[1-2]。离心后,对反定结果进行观察。同时做阴性对照管以集排除冷凝。交叉配血:微柱凝胶法:所有供血者及输血者标本均进行常规离心,0.5%~1%红细胞悬液,取凝胶微管2支,分别记为主侧、次侧,次侧加输血标本及供血者标本红细胞悬液各50μL,主侧加供血标本及输血标本红细胞悬液各50μL。完毕后37°C孵育15min,离心5min,完毕后肉眼判断结果。凝聚胺法:所有供血者及输血者标本均进行常规离心,对血清进行分离,配制3%~5%红细胞悬液,取凝胶微管2支,分别标记为主侧、次侧,其中次侧加1滴输血标本红细胞悬液及2滴供血标本,主侧加供血标本红细胞悬液1滴及输血标本2滴,完毕后加0.6mL低离子介质溶液混匀,之后滴加2滴凝聚胺溶液混匀,15s后离心,取管底0.1mL凝集液,将2滴重悬液滴入后肉眼判断结果。
   1.3 评估标准
  凝聚胺法判定标准[3-5]:匹配:非免疫性凝集可在1min内散开;不匹配:免疫性凝集在1min内不散开;微柱凝胶法判定[6]:不匹配:红细胞于凝胶上或凝胶中聚集;匹配:红细胞于凝胶管底沉积。试验结果3min内判读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型鉴定情况比较
  盐水试管法正反定型不符率为5.0%,高于微柱凝胶法的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7例正反定型不相符者,其中4例为红细胞浓度异常,4例为红细胞悬液不新鲜,9例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见表2。
   2.2 交叉配血结果比较
  微柱凝胶法的交叉配合不合率5.94%,高于盐水试管法的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的19例患者中,由自身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5例,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8例,怀疑由药物引起者6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盐水试管法检测完全抗体的准确性较高,已被广大学者所认可,且对仪器要求不高,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处血型的初次鉴定,但其也存在一定缺陷性,如需血量较多、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在试验中,为避免发生假凝集现象,需清洗干净试管,同时为方便核实是否漏加血清,通常多先加血清后加红细胞悬液,试验对离心速度及离心时间要求较高,需要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对凝集程度进行观察,且需要立即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但临床检测中,常出现试剂不标准甚至污染的情况,且细胞及血清比例不合适,操作者因粗心加錯试剂或样本,离心速度及离心时间不恰当,结果判断失误等因素导致鉴定错误。而凝聚胺法可对配血结果进行快速测定,但易受肝素、药物等因素影响[7-10]。   近年来,微柱凝胶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可有效协助医师完成输血工作,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可。李玖平等[11]研究表明,该方法结合聚凝胶法和盐水试管法的优点,在交叉配血测定及判别血液中不规则抗体中,检测准确性良好。微柱凝胶法对于血液中不规则抗体能有效检出,且能提高交叉配血的配对准确性。微柱凝胶法在离心条件下,通过凝胶颗粒滤网,利用分子排阻层析原理,将红细胞(与抗体有反应)浮于胶中或胶表面,而微注凝胶的尖底部则为与抗体无反应的红细胞。该法样本、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快速,结果易于观察,且对结果的判读易于标准化,可减少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反应结果图谱稳定,保存方便。本研究结果表明,盐水试管法与微柱凝胶法正反定型不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微柱凝胶法对血液中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准确性较高,与文献报道的一致[12]。本研究中结果显示,正反定型不相符者16例,其中4例为红细胞浓度异常,4例为红细胞悬液不新鲜,9例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红细胞浓度过高或未彻底离心,红细胞悬液不新鲜、细菌污染等均可能会导致微注凝胶法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应合理控制好红细胞浓度,从而提高准确性,文献报道[13-15],红细胞最佳浓度为2%。此外,5例正反定型不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1例自身凝集、1例有抗IgG抗体,1例有严重冷凝集(凝血功能障碍),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被抗体致敏),说明某些疾病可引起的冷凝集、自身凝集等,引起的抗原减弱,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应予以重视。此外,与聚凝胺法相比,微柱凝法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要高,提示其能有效监测供血者及受血者血液不匹配情况。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中,凝集胺溶解后产生的正电荷较多,可下调红细胞电位,引起非特异凝集,凝集胺的凝集在滴加枸橼酸钠后可得到中和,故配血配情况可依据是否顺利散开进行判定,但在肝素、低浓度抗体等因素影响下,也会导致红细胞散开。而检测原理为生物凝胶过滤的微柱凝胶法,抗球蛋白试剂中的抗体与红细胞内的抗体球蛋白发生反应,此时红细胞体积增大,即便红细胞凝集后散开也无法通过凝胶通道,即不配对的红细胞于凝膠管底部沉积,凝胶上或凝胶中聚集配对血型的红细胞。本研究中,5例由自身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反映格局为次侧(-),主侧(+),抗体筛选(+),DAT(-),判定原因为供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与患者血清中的同种抗体起反应,患者复查ABO及RH(D)血型,排除鉴定错误,之后选择对应抗原的血液输入。8例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反应格局为次侧(+),主侧(-),DAT(+),自身(-),抗体筛选(-),患者做DAT试验,同时复查受供者ABO及RH(D)型,排除亚型,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无溶血等临床表现,符合输血指征,给予适当输注主侧相合的洗涤后红细或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此外还有6例患者由于感染、褥疮等原因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资料显示上述药物可干扰Coomb’s试验,红细胞受膜改变,导致蛋白被红细胞膜所吸引,造成DAT阳性,这部分患者有明确的药物使用史,无输血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同时血浆总蛋白正,无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考虑为药物致敏。
  综上所述,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可减少交叉配血假阳性的发生,使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提高,且在临床血型鉴定中的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坤莲,黄旭颖,周助人,等.732例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结果不确定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9):1012-1015.
   [2]高远.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血型鉴定与输血中的意义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2):27-28.
   [3]陆乐,吴玲玲,姚晓娟,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病人ABO、Rh疑难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74例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2):277-280.
   [4]曹微微,舒象武,李碧娟,等.55481例住院拟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3):238-240.
   [5]郭惠莲,黄东平,郑燕霞,等.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血型鉴定与输血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9):1225-1226.
   [6]邬文婧,练正秋,许基平,等.微柱凝胶法交叉合血次侧不合原因分析及临床输血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143-144.
  [7]莫筠,陈俭荣,谭洪扬,等.AutoVueInnova全自动血型仪在ABO及Rh(D)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3,53(21):73-75.
  [8]张勇萍,安宁,杨世明,等.吸收放散试验及抗体增强方法在ABO疑难血型鉴定中的应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7,33(8):1138-1141.
   [9]杨琳,张勇萍,杨世明,等.97例ABO疑难血型鉴定的血标本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1):1531-1532.
   [10]谭茜茜,何涛,邹海曼,等.血型血清学和PCR-SSP方法在ABO疑难血型鉴定中的互补性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11):1248-1250.
   [11]李玖平,陈利红,杨浩莹,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对输血前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9):199-201.
   [12]周晔,林艳,蒋天舒,等.57例多发性骨髓瘤引起ABO血型鉴定异常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9):1110-1112.
   [13]李丹,张勇萍,杨世明,等.35例MNS血型抗体特异性及对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6,32(12):1687-1689.
   [14]江涛,张勇萍,杨世明,等.血标本纤维蛋白析出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及抗体筛查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0):2885-2887.
   [15]崔颖,杜娟,杨世明,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7,33(10):1419-14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