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闻写作中记者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性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闻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新闻稿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严谨有效,将直接影响到新闻稿的质量。新闻是人们掌握时事热点的基础来源之一,是认知、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这意味着记者不单单有媒体自由的权利,同时也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当下诸多记者在自我约束方面并不达标,有必要确立记者的理性认知,并借助外在条件,促使其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媒体自由;自我约束;平衡
  引言
  新闻写作中的感性主要是新闻记者将自己的感情纳入到新闻写作中。新闻记者有出于本心,对事件的性质、过程、结果等进行解读和再阐释的权利,这不仅是媒体自由理念的彰显,同时也是文学创作中追求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但是新闻作为较为特殊的文体,由于其内容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等息息相关,记者一味的夸大,极有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舆论迫害,严重者,将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从该方面上来看,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必然是需要遵守一定的教条,时刻保持自我约束的清醒认知。
  一、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的弊端
  (一)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
  媒体自由建立的前提是传播信息者所传播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只有这样,外在的力量才不能对信息披露过程进行阻挠,但是部分记者或主管等为博人眼球,大量使用诱导性、欺骗性、虚假性的词汇,扭曲事件真相,借助此来获取点击率,从而取得效益,使得新闻真实性受到影响。
  (二)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
  新闻界鱼龙混杂,对其进行管控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使得部分记者钻法律的空子进行恶意报道、虚假报道,比方说,当下诸多记者与商家或个人进行合作,对指定商户或个人进行市场炒作、名气炒作,夸大事实真相、贬斥竞争对手、误导普通群众等[1]。
  (三)记者职业素养不高
  记者职业素养主要是让记者具备公正、廉洁、责任、诚实、遵纪守法等理念或品格,但部分记者盲目追求新闻,将小事予以夸大,或是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商家或个人,在进行新闻创作时,永远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点,将新闻真实性,以及自身所必应存在的职业素养抛之脑后。
  二、均衡写作感性和理性的有效举措
  (一)加强制度管控,中和媒体自由理念
  当下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并非是记者自身感情缺失,而是记者为博人眼球,恶意夸大事件真相、扭曲事件性质、诱导公众舆论以及较高的窥私欲望等,加强制度管控的目的是让记者形成自我约束理念,迫使其有所自律的展开新闻写作工作。制度管控手段主要是从制度的制定、执行、健全三方面着手。从理性塑造的角度上来看,制度制定应严格规定新闻写作的标准以及审验机制、责任机制,让记者按照标准的格式、理念展开创作,同时,为尽可能的减少创作偏差,记者在进行创作后,应进行有效署名,以便于追责方便,同时,部门主管需要对记者所缴纳的新闻初稿进行审核,包括素材审核、稿件审核、新闻核心内容审核等;从制度执行来看,应当在通讯社、报社等设立新闻质量内部监督检查机构,并联动政府、群众,对虚假报道的新闻进行检举,形成新闻质量外部监督检查机制;从制度健全上来看,在约束媒体环境上,我国新闻法等并不健全,有必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进行完善,比方说,在公众人物是否具备隐私权,以及如何促使其免受记者侵权的保护性举措等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健全。
  (二)落实记者资质审核工作
  记者综合素养是其是否能保证感性、理性平衡从事创作的关键,资质审核工作,除了考察记者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外,有必要对其个人品格进行考验。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延长审核周期,联动资质考试和实习期间,简单的来说,就是记者取得正式记者证不单单需要通过相关的职业考试,还需要取得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以及主管推荐等;拓展审核内容,审核内容不单单是包括专业资质考核,也应当加入职业素养考核,以确保记者不会按照主观感情,盲目判断,忽视新闻真相等。
  (三)落实新闻担责工作
  担责主要是通过署名制度,让记者对自己撰写的新闻稿进行负责。担责制度的有效落实,可以在产生虚假报道、恶意报道事件后,迅速锁定责任人,在署名人非实际撰写者时,应当由署名者承担全责,代笔者承担其他责任。责任制度与检验制度的配合,可促使记者对自身职业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对撰写的新闻稿产生责任意识,从而注重新闻真相,避免主观感情的过度参与,扭曲新闻报道真实性[2]。
  (四)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前提,确立新闻撰写真实性的地位,用以指导记者写作行为,可促使其养成固定的职业习惯,包括素材真实性、信息传播真实性、用词精准性等,避免新闻工作者自编素材、改变事件性质和真相、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等。除了确立真实性理念外,记者在撰写新闻稿时,应保存稿件所采用的素材,注明收集的时间、地点、人物、流程、对话内容等,以充分体现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同时,便于审核调查时,具备调查的原始资料。
  (五)注重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塑造记者职业素养的关键,也是重新改造记者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有效举措,除了利用事件案例、历史沿革、社会价值让记者清晰的认识到自身职业的价值,从而产生职业认同,认真贯彻基本职业品格外,还需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说明违法规定,所应承受的的惩戒措施主要是有哪些,让记者自发的约束自身行为,避免虚假报道、恶意报道等现象的发生。
  (六)注重新闻报道的感情塑造
  绝对理性教条下,新闻报道会丧失灵魂。新闻报道除了揭露社会事件外,其价值还应当体现出对时事热点的点评,从而引导社会居民思维品格向着正向的、积极的的方向发生转变,比方说,为痛斥破坏社会公共安全的罪恶实力,需要记者以笔为武器,慷慨激昂的将自身的感情给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引导读者加入反对恶势力的阵营,起到传播正能量的的作用,这一切建立的前提是让记者在撰写新闻稿時,将自身的感情充分的融入其中[3]。
  三、总结
  从现状上来看,部分记者在进行新闻稿创作时,主观感情参与过重,缺乏有效合理的规制,产生诸多虚假报道的现象,形成原因主要是真实性理念缺位、管控手段不佳、职业素养不高,改进措施主要可从加强制度管控、落实记者资质审核、落实新闻担责、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注重新闻报道的感情塑造六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 赵晓丹.浅析新闻写作中记者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与控制.[J].新闻研究导刊,2018,(14)
  [2] 张冠男.新闻写作中记者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性探讨.[J].记者摇篮,2019,(02)
  [3] 杨凯虹.新闻写作中记者感性和理性的把握.[J].新闻研究导刊,2015,(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