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心智还处于成长发育中的青少年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及人生观形成影响尤其深远,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是导致青少年不良品行的主要原因。这些行为上的偏差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必定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危害到他人和社会。
  关键词:不良品行;成因;德育
  青少年处于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愿意接受并乐于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同时受心理成熟与社会认知及人生经验的限制,对事物的善恶美丑缺乏甄辨能力,加之青少年时期特有的叛逆性格,极易受各种不良事物的影响,产生各种有悖社会道德的不良意识与行为,有的甚至触犯法律。重视青少年的品行教育,是青少年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青少年不良品行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环境。首先,缺少亲情与爱的家庭很难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爱的需求,极易养成内向、冷漠、自卑等性格。精神心理得不到满足,便去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以满足一定的心理需求,很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而染上恶习,久而久之,会固化为一种行为和心理。其次,父母的处事言行与态度时刻影响着孩子,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均处在形成阶段,他们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身边重要他人言语行为不知不觉中为他们树起了榜样。家长的不良行为,在其头脑中会投下不良行为的影子。此外,溺爱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懒惰、霸道、自我的不良品行的,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产生畏惧、怨恨和逆反,同时也很容易使他们在模仿中形成粗暴、残忍、好斗的性格,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战场。首先,学校片面强调智育,忽视淡化品德教育。很多学校的品德教育方法简单、流于形式,内容空乏,脱离实际,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也给一些学生起了“示范”作用。课上讲道理,课下破规矩。其次,学校法制教育普遍落后,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制之于教师只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制之于学生只要求简单的了解,根本无法使学生形成与法律规范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无法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无法让学生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故此对犯罪的预防效果甚微,有时会因为了解法律规定而钻法律的空子,反而使其行为偏离正常轨道。还需要重视的是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开始不良行为的起点。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和抛弃的不良少年,通过不健康的娱乐、交谈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群体。他们通过密切的接触,相互模仿,使得原有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及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习惯得到强化。此外,目前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和引导,也是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其次,社会上散布的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影像、电子游戏等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也是学生不良行为的直接诱因。
  二、预防与矫治不良品行的策略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和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学习的榜样,并能和子女平等交流,对子女好的方面予以激励,不良方面及时引导矫正。
  2.學校德育工作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分层次进行。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让“良好群体”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在思想上、行动上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以及教子有方的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讲解回忆革命历史及先驱事迹,促进德育工作。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3.全社会要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的同时,又要突出并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努力优化社会环境,多一点正面舆论导向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像片、书刊、游戏等,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4. 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与配合,综合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行。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总之,青少年要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形成控制、预防、挽救其不良品行或违法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者简介:陈雪柏,山东潍坊锦华学校,二级教师。
  陈雪梅,山东滨州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