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指尖上的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捏面艺人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给其别上发饰、披上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面塑便脱手而成。
  起源传说
  面塑的祖师爷
  ——诸葛亮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南方,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经过泸水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诸葛亮召来孟获询问原因,孟获说,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怨鬼本来是人死不满而产生,怎么能再杀活人呢?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并亲写祭文,将馒头等祭物投入江中,顿时云开雾散,风波平静。
   “馒”同“蛮”,“馒头”即为“蛮头”——代替活蛮人之头;另一说法则是“瞒头”——瞒过鬼神的假头。由于诸葛亮发明了馒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心香一瓣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起源很多都来自于人们的一种祈愿。传说诸葛亮之后,又多了一种祭拜的载体,人们用面人去祭拜神圣,祈求神圣能帮助他们达成心愿。
  节日风俗
  春节面塑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山西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子推燕
   在山西代县,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都要捏制出形态各异的寒燕,挂在柳树上,以表达对先贤的怀念。寒燕也称作“子推燕”。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奉君”。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无果。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事实上据考证,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春燕凌空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汉族民间艺术世界。将普通的白面发好,经过一番揉搓捏制,一个个造型生动的寒燕作品渐渐显出雏形;再用梳子、剪刀等简单工具稍作加工美化;最后再用红豆、绿豆等画龙点睛,惟妙惟肖的寒燕便大功告成了。
  心香一瓣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人们表达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融合为一种文化整体。
  文化傳承
  新生代面塑达人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逢年过节、婚嫁乔迁、满月过寿等喜庆的日子里,都有捏面塑的习俗,人们通过捏制不同的面塑形象,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巴彦淖尔地区盛行的河套面塑,起源于清朝末年,脱胎自黄河文化,是当地百姓信仰习俗、精神文化的体现。早些年,传统河套面塑远离了百姓的日常生活。2017年,一家创意面塑作坊出现在杭锦后旗,80后邱霞作为新一代河套面塑艺人代表,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将现代审美融入面塑作品,好看又好吃的面塑又渐渐走进河套百姓的生活。
   在湖南长沙河西世茂铂翠湾,面塑达人陈威和他的几个90后小伙伴租了一间房作为工作室。面对很多人初见面塑时发出的“耶,橡皮泥”的感叹,陈威说,现在他和小伙伴们说的最多是橡皮泥塑和面塑的区别。其实面塑的材料和橡皮泥、超轻黏土有很大区别。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是用于收藏,一是可食用的。尤其是食用面塑的材料都来自于食物,真可谓是“食物的馈赠”。面塑材料从开始制作到最后可使用至少需一个月时间。先将糯米、面粉、蜂蜜、盐、白糖加水合制,和面后搁置8小时,醒面;然后蒸制面团,蒸熟后进行揉面;之后包起来在常温下醒面两星期,这样制作时才不易开裂。因为面粉会发酵出水,因此要反复拿出来揉面、醒面,想要像橡皮泥那样大规模生产很难。最后再用食用色素调色(要吃的话也可选用蔬菜汁、水果汁,这就不需要再醒面)。面放得越久就越细腻。没有防腐剂,却能永久保存,秘诀就在于各部分原料的比例,这经过了好几代面塑艺人的探索。“我师父现在还有他爷爷那时和好的面。”陈威说。
  心香一瓣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户。他们的作品虽深受群众喜爱,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而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经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发扬光大,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亲身体验
  感受面塑之美
  ◎奚 玉
   今天,我们来到晟宝紫檀会馆,亲自捏了一次面塑。
   初入会馆,就看见桌上摆着几个面塑。它们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其中最为精致的是几个孩子在大门前放炮的面塑,无论是孩子身上衣服的花纹,还是大门顶上的砖瓦,都捏得细致入微。
   很快,面塑师傅就邀请我们动手捏面塑。我们高兴极了,一拥而上。师傅手把手教我们,揉面团,压成饼,捏出一只只可爱的小猪。因为今年是猪年,师傅捏的小猪肚子上有一个福字,寓意着猪年大吉,福到喜到。与师傅捏的一比,我的小猪可就逊色了不少,但我还是很喜欢,它背上有一片滴着露水的叶片,虽不甚美观,却也颇富喜感。
   在制作的间隙,曾有一群人来观摩师傅制作面塑,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我得知,师傅的技艺是国家级别的。我惊讶极了,又仔细一想,能捏出这样精美面塑的人,何尝不是有着高超技艺的大国工匠呢?正是一颗匠人之心,促使他制作出这些完美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之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