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解决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两张皮”的问题,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施“校企育人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参照课程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和汽车职业资格标准,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模式开展教学,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合作教学的途径。
  一、采用“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开展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改善师资结构,促进“双师”培养
   现阶段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短时间内无法培养足够多的“双师型”教师。而“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教学共同体,该教学组织形式选拔有潜力的专业理论教师和技能过硬的教师或企业技师,在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的基础上实现强强联合,弥补短板,实现优势整合、合作教学,从而提升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可以在开展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校通过融体制、融体系、融课程改革构建“产、学、研、创”的育人场境,形成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三融四境”办学模式,将北汽新能源、北京现代、一汽丰田等4S店引入校内,打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情境,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在企业车间开展,聘任企业技师担任实践教师,使其与学校理论教师有机结合,组成有效的“双元结构教师小组”。
  (三)有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双元”教师在合作教学中,既发挥了专业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也发挥了技能教师在技能教学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了以往专业教学中出现的要么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要么侧重于技能教学的情况。“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都达到较高水平,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二、“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特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正走入千家万户,很多职业院校都已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汽车等。相较传统汽车专业,该专业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时存在专业知识内容复杂、结构新颖等特点。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师生会接触到不少高压设备和器件,如果操作不規范,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大部分职业院校面临的难题。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
   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做好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工单,提炼教学重难点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设置教学“陷阱”,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并做好分工,取长补短,承担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内容。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学校将教学场地安排在车间,营造真实的工作场境,教师承担理论教学,企业技师负责技能教学,组成“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共同开展工作。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工作的实施、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辅导学生制订实践操作计划方案、在学生实践操作时进行巡视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总结评价。企业技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辅助理论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实操演示,并在学生实践演练过程中进行巡视,确保学生都能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并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抓拍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不规范动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进行集中点评,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评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技师结合现场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有效开展合作教学
   “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利用北汽新能源4S店的生产性资源,提炼岗位能力因子,整合线上线下立体化资源,使教学内容与新时代学生新特点相匹配。教师遵从学习规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拓宽岗位能力持续增长渠道。同时,学校利用数字化资源跟踪教学全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线上线下同时监测,使教学评价多维化、过程化和科学化,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中采用“双元结构教师小组”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了资源,拓宽了课堂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受到专业理论教师、企业技师的双重积极影响,有助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技能和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
  (责编  张德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5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