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有针对性,让长沙外国语学校初一503名学生对人际关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方法、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结果发现初一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能力两个维度上看是很乐观的(t = 4.27,p < 0.001; t = 6.05,p < 0.001),在自控能力、学习方法、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方面,初一学生是比较欠缺的(t = -12.95,p < 0.001; t = -1.86,p < 0.1;t = -7.83,p < 0.001;t = -3.18,p < 0.01;t = -13.18,p < 0.001),在各个维度上,都有一部分人存在问题。结论:自控能力、学习方法、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初一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能力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引言
  孩子进入初中后,就代表着正式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中成长的第二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到来、身体和心理急剧的变化,往往使得许多学生惊慌失措。特别是初一学生,刚从懵懂的小学踏入逐步独立的初中,生活、学习的巨大变化给他们带了剧烈的冲击。逻辑辩证思维还未完善,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使其学习经常受挫。情绪爆发性强、波动性大,但又缺乏正确的情绪管理与疏导,行为风格不稳定,给中学生的生活、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困扰。[1]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緒,以及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
  我校于2014年在初中部开设了心理课程,一直遵循着以“发展为主,预防为辅”的理念。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资本,为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本研究意在了解初中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有的放矢。[3]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外国语学校抽取初一年级12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542人,回收有效问卷503份,其中男生237份,女生266份。[4]
  2.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学生自评量表,分别是人际关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方法、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人际关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方法、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中,“1”代表“很差”,“2”代表“比较差”,“3”代表“一般”,“4”代表“比较好”,“5”代表“很好。”在目标管理方面,“1”代表着“没有目标”,“2”代表着“对自己每天的学习都是有计划的”,“3”代表着“对自己本学期的任务是有计划的”,“4”代表着“有自己理想的高中”“5”代表着“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发展有想法的”。
  3.数据处理
  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T检验。
  二、研究结果
  我校初一学生状态与一般水平相比,在人际关系、学习能力两个维度上看是乐观的(t = 4.27,p < 0.001; t = 6.05,p < 0.001),但在自控能力、学习方法、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方法,我校初一学生是比较欠缺的(t = -12.95,p < 0.001; t = -1.86,p < 0.1;t = -7.83,p < 0.001; t = -3.18,p < 0.01;t = -13.18,p < 0.001)。
  进一步对我校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分析,结果如表二所示:(1)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比较好的只有30.6%,出现问题的占据了19.1%,说明较多部分学生是不能直接感受到交友的轻松愉快。(2)在学习能力方面,有14.3%的学生是存在问题的,感觉恰好能应对学习问题的只占据了39.8%,说明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欠缺的。(3)学习方法方面,41.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方法方面比较欠缺,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4)在自控能力方面,觉得自己很差和比较差的占据了63%,自控能力良好的只有14.1%,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不足。(5)在情绪管理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情绪管理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只有17.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6)在时间管理方面,有38%的学生认为自己很难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能很好管理的只占了23.3%。(7)在目标管理方面,只有3.8%的学生曾想过自己的未来,13.5%的学生有自己的理想高中,17.9%的学生会给自己新学期制定计划,47.3%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每天进行规划,甚至17.5%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想法。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未来没有明确长远的构想,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三、结论与建议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校学生整体评价良好,部分学生存在交友问题。向守俊(2001)曾研究发现4.86 %的学生会遇到人际关系挫折。人际关系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自我概念、社会行为、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刘姝雅, 2013;刘志军, 陈会昌, 2008)。对于初中生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同伴、老师、父母、亲戚、朋友等人之间的往来,其中同伴关系是占据的篇幅最大,与同伴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亲子关系是追随个体一生的关系,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同伴关系、自我评价、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王佳宁, 2009; 宋爱芬, 2007; 方晓义, 2003)。学生如果能在原生家庭中获得关爱、理解和支持,将更有安全感去探索外部世界,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物,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对中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辅导(特别是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是学习成绩明显分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学习能力感将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感弱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上进心,降低了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学习能力感高的学生,充满自信,能坚持不懈地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初一学生整体上自我评价不错,但有14.3%的学生存在问题。行为主义代表人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情境条件,其中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子是最大的。增大学生的成功机会,提高学习效率,需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初中跟小学的学习方法大相径庭,大部分学生没有适应好,对学生开展学习方法辅导是必要的。
  对获得成功并且拥有成就的人群调查发现,其大多数人表现出高自控的特点,对中学生进行调查也发现自控力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林金兰,2007; 于晓波, 2005)。初一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控能力较差,但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稳定,自控力正处于塑造养成时期,自身、家庭环境与学校多方的配合是可以帮助提高的。学校可从自我管理、注意力訓练、意志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青春期是情绪的“狂风暴雨”期,学生们时常感到自己情绪波动性大、喜怒无常。能否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王飞飞, 2006; 肖敏等, 2010)。一半以上的初一学生认为自己是无法管理好情绪。将情绪管理纳入心理课程,让学生意识到青春期情绪的特点,了解普遍存在的情绪困扰和解决方法,树立合理的信念,激发内在的力量,整合身边的资源,妥善处理情绪,是初中生必修的课程。
  课程的增多、作业的加重、活动的丰富化使得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难以适应紧张的初中生活,造成很多学生作业无法完成,睡眠不足,上课精力不够,严重影响学习效率。能否合理地进行时间管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张志杰等, 2001)。本研究中只有小部分学生能管理好时间。时间管理干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能力是完全可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提高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处理“忙”与“茫”的状态,让其生活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目标管理方面,对自己有着长远目标的同学是少数的,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有着短期目标管理,如对自己的每天或者一个阶段进行规划,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计划的。哈佛大学的专家对在校学生进行为期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有着清晰长远目标的人成功的几率是最大的,其次是有着清晰短期目标的人。现很多高中学校已在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但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如果能在初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更有意识地了解自我和明确前进的方向,将是高中阶段进行“6选3”、高考志愿填报、毕业找工作等生涯指导的有利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处理当下的问题,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学习方法和能力、自控能力、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指导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题,是每个老师和家长们需要关注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方晓义,张锦涛,刘钊.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V19(3),46-52.
  [2]林金兰.民办学校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的研究.(Doctoraldissertation,福建师范大学).(2007).
  [3]刘姝雅.初中生积极情绪、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Doctoraldissertation,宁夏大学).(2013).
  [4]刘志军,陈会昌.初中生主要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学业成绩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4),120-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