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古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抓住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两大特点,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读、悟、拓”三个教学步骤,激发学生浓厚的自学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自学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古诗 读 悟 拓 自学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18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古诗作为语文课程中一个载体,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积累与运用,无疑是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诗的两大特点:语言美,意境美。语言美体现在语言精炼,生动形象,常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再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长短有致和韵调谐和,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喜爱。意境美体现在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与作者感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美。正如人们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在教学中,如何抓住古诗的这两大特点,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我分三步进行:
  1.一读,激发浓厚的自学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因此,古诗教学更需要在读中找乐,在乐中自觉学习。
  (1)初读入“本”。教学中,学生要以读为本。初读时,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
  (2)范读入“味”。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绘声绘色的领读,读出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要求学生一听字音,二听节奏,划节奏;三听韵味,注意长短、轻重。学生耳、脑、口、眼全面参与、协调活动,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从而渐入诗的意境中。如教学诗《题西林壁》,范读后,让学生划出这样的节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细读入“意”。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一句句去探究。可以借助课后的注解与字典,独立思考字词和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可以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理解词句的意思。
  (4)品读入“境”。一是教师介绍诗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境;二是學生品读,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有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全体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三是谈学生自已读的体会,领会朗读的乐趣。让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大自然的美。
  2.二悟,引导主动的自学行为
  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体悟。学生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什么呢?
  (1)悟“情”。歌以咏志,诗以传情。一首古诗词,就是作者一段真情的表白,每一首诗都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悟诗情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情常用的方法有:绘画法;想像法。
  绘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配合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古诗所描写的对象以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化文字为图像、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心理特点来为古诗这一抽象学习材料来服务。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可以在古诗文中尽情翱翔。在指导学生感悟诗文意境时,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绝句》,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把视线引向天空,看到了什么?再把视线指向窗外,又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想象诗中的画面,并利用多媒体再现画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2)悟“法”。悟“法”是领悟诗文中字词用法的妙处,感受语言美。领悟用词,也是在诗文教学中一种学法指导的渗透。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理解“绿”字的用法。我是这样引导的:“绿是什么意思”?“绿可以用哪些词代替”?再进行比较两个句子:“你认为两个句子哪句更好?好在哪?用了绿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进行学法指导,从而引导学生的自学行为。
  (3)悟“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于景物描写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发,因而诗中都暗含有深刻的哲理。教学中要加以引导体悟,如: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后,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诗描绘了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引导学生感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在诵读中理解感悟其诗文意思与寓意,从而实现不教。
  3.三拓,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拓,就是“一篇带多篇”,拓展学习诗文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是积累。力求广泛积累,全面滋养。如:
  积累同一诗人的古诗:教学杜甫的《绝句》诗后,让学生积累并诵读杜甫的诗5首;积累同一时代的诗:如,学了唐代的诗,布置学生积累并诵读唐诗5首;积累同体裁的诗:如乐府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积累同一题材诗:写景、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
  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体现大语文的教学思想。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自主感悟、合作学习,进一步掌握诗的规律和特点,培养自学习惯,实现“教为了不教”。
  魏书生先生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兴趣是一种思想,思想是一种行为,那么习惯主导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从思想认识转化落实的行动上,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美好的人生。学习语文也不例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