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知识和爱心呵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强壮的体魄、优秀的成绩更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行教育被打上了深深的“功利”印记,忽视甚至牺牲了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导致众多“问题青少年”的产生,以至其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和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中,应如何呵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笔者就此谈谈心得体会。
  一、重视和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身心健康趋于定型,逐步向成年过渡,也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此时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一方面是身体生长迅速,第二性征显现并逐渐成熟;另一方面,心理上还处于有半成熟、半幼稚状态,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意识增强,不喜欢别人尤其是父母的约束,出现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但处理问题又显得幼稚,不能让父母放心。此阶段的学生极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甚至会发展为心理病症,表现为:
  1.心理困惑
  ①学习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此时会更加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心考试失败,成绩不好,排名落后;担心跟不上学习进度,被同学嘲笑;担心升不了学而对不起父母和老师 。
  ②人际交往。青少年与社会交往越来越广泛,同学之间的竞争、攀比、亲疏、矛盾,对老师的喜恶等问题,对人际交往造成影响,甚至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③亲子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思考的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年轻人对父母的看法也发生改变,容易形成代际隔阂,即代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所谓“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亲子关系冲突。本学期,我对本班学生做了一份《权益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只有54.8%的学生“经常和父母聊天”,21%的学生烦恼时无人倾诉;学生们的倾诉对象首选同性好友,而父母的位置次于老师,同伴,兄弟姐妹之后,青少年学生不愿意向家长进行倾诉,这应该引起父母的反思。
  ④性敏感和性困惑。学生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随之发展。轻微的状况表现为对异性的好奇和关注,对性的困惑和烦恼,对身体发育的紧张和害羞,早恋等;重则发展为自闭心理,不愿面度异性,害怕与异性交往。
  2.心理病症
  部分青少年学生在青春期异常心理问题产生后,由于缺乏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正确引导,会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理病症。
  ①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自闭症等。
  ②品性障碍:早期性行为、抽烟等不良行为,或者偷窃、打架等带有色彩的行为。
  ③网瘾:对本班学生上网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统计显示:青少年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上,但绝大数人不是为了学习、查资料,而是玩游戏,且大多数浏览过不健康网站。其危害在于:一是上网费用高昂,既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又易养成不良习气,容易让青少年染上骗、赌等恶习,甚至走 偷、抢他人财物的违法犯罪道路;二是长时间的上网,造成身心劳累、视力下降,严重影响学习;三是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许多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思想冲击较大,毒害较深,使其价值观念滑波;四是由于长时间上网,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起来,引发各种生理、心理不良反应和障碍。
  二、“教真育爱”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对于以上种种青少年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病症,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呢?
  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所有精神疾病都不单纯是遗产或者社会因素造成的,与个体的先天性格和后天成长环境都有关系。有的青少年先天性格就比较乐观開朗,智力水平也较强,又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人们冲突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问题青少年”通常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是成长过程中曾经遭受过某种心理创伤,形成性格偏差和人格缺陷,而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片面教育的影响,这些缺陷得不到有效弥补,性格个人格得不到全面发展,从而形成“问题青少年”,甚至成为未来犯罪的深层次诱因。要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教真育爱”活动无疑是一剂良药。
  所谓“教真育爱”,就是要使教育者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使受教育者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使受教育者拥有一颗爱心,不但爱自己,还要爱他人、爱家庭、爱班级、爱学习、爱民族、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要有博爱之心、大爱之心、自然之心、奉献之心,接纳自己,也接纳他人。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爱,人的品格和行为的真、善、美最终决定于一个字,就是“爱”。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把“教真育爱”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说,人在正确认识自身、事物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求真知”和“受熏陶”的过程,科学文化知识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土壤,爱的滋养则是心理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养分,爱得愈深,活得愈真,真就是“教真育爱”理念的应有之义。
  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
  如上所述,后天的成长环境是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充满亲情和友爱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孩子的良好成长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和有效配合。
  1.家庭是呵护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港湾
  ①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父母要意识到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不因为外界评价和任何附加因素而改变,即使是离异或者是单亲家庭都不应该将怨气转移到孩子身上,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②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父母要撇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事事包办代替,给孩子树立一个自由个体的观念,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相信孩子已经长大,让他们学会自主自律,自己承担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责任,感受成长的乐趣,也学会承担责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③缓和化解亲子冲突。比如尝试“单双日练习”,即周一、三、五由孩子自主管理自己,自己承担后果,家长不要插手;周二 、四、六由家长作主。通过这样的“单双日练习”的“换位思考”能够让双方体会到中间的差异,便于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艰辛付出。
  ④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身教重于言传,让孩子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这是许多成功家庭得成功之处。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方面,家长都要以良好的榜样做 示范,正确引导孩子。
  ⑤以民主的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父母要树立“孩子也要受到尊重”的观念,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像对同事、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以礼相待,而不是以命令、要求的口吻进行发号施令。
  ⑥用科学的方法化解孩子的性困惑。很多家长认为性教育就是生理卫生书上写的、围绕生殖器官进行的教育,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看法。其实,性教育除了包括“性”内容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性问题,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多与孩子沟通,不要管得太多、过严,当然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引导。
  2.学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不再是普通意义上“教书匠 ”,仅仅完成“教书”任务是不够的,老师需要真正教给学生的,第一是做人,对学生进行品行训练、心理辅导、人格塑造;第二才是学习。而学习又分为三层次:第一是教给学生思维方式,第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第三才是教给学生学习信息。老师不仅要当学生学业上“授业解惑”的导师,更要当好学生人生道路上“传道”的导师,用自己的广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熏陶学生、塑造学生,同时教会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學习的快乐,体验成长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3.社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社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外部大环境、大气候,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和谐、美好、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建立和完善适合青少年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广泛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要净化美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图书市场的管理,治理脏乱差,取缔黑网吧、黄色出版物等。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之要,“育心”为先。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就像发动机之于一辆汽车,决定这辆汽车能否安全顺畅地运行,而不仅仅是多拉几吨货。“教真育爱”则是为这台 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注入清洁能源和润滑剂,使之更加持久高效地运转。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营造“教真育爱”的环境,则是为这辆汽车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有了这些爱心呵护,青少年学生一定能成为心理健康,人格高尚、知识丰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