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当代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建设新中国的主力军。在大学这个特殊阶段对他们做好网络安全教育,树立起防网络诈骗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互联网;网络诈骗;防范意识;
  1.前言
  互联网是个无国界、无政府的虚拟世界,里面各种信息良莠并存,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还没有能力去完全分辨这些信息,却经常会被一些消极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据某媒体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2.研究网络诈骗的必要性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务行为。网络诈骗与一般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诈骗行为,网络诈骗的形式更加多样,隐蔽性更强,这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危害更大。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犯罪具有主体多样性、隐蔽性、高智能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给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3.当代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
  3.1.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不足
  大学阶段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转折期。虽然说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但是并不同于复杂的现实社会。大学生自身也处在青春期,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大多来自单一的书本,分辨能力不强,缺乏社会交际和生活经验。考虑问题相对简单,多许多事物缺乏防范能力。
  3.2.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更容易被泄露
  在21世纪,这个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其实每个人都是透明的。只是说大学生与网络的解除更密切频繁,大学生更喜欢运用互联网来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浏览一些网站,同时部分社交软件也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这些各网站和软件大部分都是要注册自己的个人信息才能登陆使用。
  3.3.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
  大学生作为时代潮流的代表人群,更容易接收新鲜事物。他们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从网上购物,到网上点餐,网上订票,网上社交,网上游戏交友等等。网络诈骗就是针对大学生这些日常需求,设计出种种骗局,这种包装设计好的骗局针对性强,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识破。
  4.当代大学生网络诈骗预防
  4.1.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诈骗的危害和普遍性,建立校园网络诈骗长效应急机制。学校安全管理和职能部门担负着校园安全和管理的责任,在高校诈骗案件频发的背景下,加强校园门卫管理,宿舍出入管理,强化校园巡逻和盘查力度。学校的信息维护部门要注意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的病毒疫情,以便在爆发病毒疫情时,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病毒的危害。学校各职能部门认真制定相关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推进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
  4.2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将网络安全教育规划到已有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里面,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列入规划课程。设立专门的学分,并制定考核办法。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具备较好的网络素质,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中的案例,多讲一下大学生常涉的网络诈骗,让学生们可以感同身受的了解网络的危害。网络安全教育进大学生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强调大学生日常人生安全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醒强调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最后作为一项考核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4.3.大学生要自觉养成一些良好的上网习惯,浏览正规网站和贴子,远离不健康的网站。注册会员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拒绝泄露给陌生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贪图小便宜,不攀附虚荣。对于网上的中奖信息,银行卡出问题,退换商品等信息等诈骗手段,是现在骗子常用的技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网络中大学生要学会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认真遵守网络法规,面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自觉拒绝和抵制,在被动或无意收到不良信息,要学会自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利用网络的高科技保護自己,自觉做互联网安全卫士,网络其实很精彩,就看你如何利用了。要提升精神追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科学地使用网络,使网络成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障碍,勿以恶小而为之,更不能图自己的一时之快而触犯了神圣的法律。
  5.结语
  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划分责任,认真落实,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安全教常态化,深入化,人头化。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树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在校园中形成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各类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给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心理、家庭带来损害,同昂也要避免这类事故给学校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天真. 关于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 政府法制. 2011(36).
  [2] 阳建兰. 论地方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 大众文艺. 2010(10).
  [3] 蔡丽华. 浅谈如何正确处理群众文化两个效益的关系[J]. 华章. 201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1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