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论新课改下怎样评价语文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评价理念更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新课改下评价语文课有七个角度:实践性的角度、研究性的角度、主体性角度、合作性角度、互动性角度、发展性的角度和全面性的角度等。
  【关键词】新课改  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开始,初中语文教学就进入了新时期。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语文课堂评价理念更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教”。课堂模式和课堂评价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下会造成低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沉醉忘我,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新课改的展开,一些语文教师虽然学习并实践了教学教改的新理念、新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表面形式的多樣新颖,忽视了教学的目标的实施与实现;以“拓展”“迁移”为由,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与赏析;滥用多媒体手段,忽视了阅读教学等。那么,新课改下怎样评价语文课呢?
   在笔者学习、实践和我校语文教研组共同探讨研究下,我们对于新课改怎样课堂评价总结出了以下七个角度:
   从实践性的角度出发,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熟读精思、多读多写,即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 “听、说、读、写”能力。之前切割文本,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一篇整体的美文被弄得支离破碎,学生既没有积累和感受,也没有思考和领悟,更没有应用和拓展。一堂好课,就是老师要组织学生真正的、全方位的动起来。例如执教陆游《卜算子·咏梅》,先让学生听老师或音频范读,进入诗歌意境,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比赛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自主思考,谈谈对有关词句的“感觉”与赏析,觉得是否写得好,好在哪里,最后强调并运用事物描写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写一段生动形象的语句,将 “梅”描绘出来。通过学生不断回归文本,与文本的多次对话,让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全方位地得以锻炼和提高。
  从研究性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些启发式的一问一答,或者是师与生简单的一问一答甚至是师问群答,而是将某个问题研究的课题,学生们自主的查阅一些资料并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学生亲身体验后的深刻理解了。在执教《木兰诗》的课堂教学中,先提出文本中称呼的变化,“可汗”到 “天子”,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其原因。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自主研究分析,去查资料,去体验,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最后,学生们写出了《上下五千年,我爱你中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和《文化融合》等一些高质量的小论文。
   从主体性角度出发,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正如课程标准所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例如教《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不是着眼于老师如何分析,如何找到印证,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感悟、分析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去品读去探究文本。
   从合作性角度出发,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一位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老师确定了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后,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团团围坐,并按一到六号作了明确分工。每次讨论有人主持,有代表发言,有人记录,有人总结,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人混迹其中,凑凑热闹。
   从互动性角度出发,新型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评价。一节课,不该完全是预设的,在上课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是参与者,是评判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体。还以陆游《卜算子·咏梅》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陆游复杂的思想感情时,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和陆游的经历及思想体系,让学生走入作品,走入诗人,切身感受和体验。学生纷纷作答,答案丰富多彩,很有自身独特的见解。最后,老师向学生交流自己个人的看法。虽然教师的这种理解是教参上和许多人较认同的观点,但教师在语文课上构建了一种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生态课堂。
   从发展性的角度出发,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相应的达成度。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能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笔者曾观摩了一节示范课,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阅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观的引导,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学习目标的实现是评价一堂课的依据。教师在制定课时学习目标时,要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例如执教《大自然的语言》时,除了双基的掌握,更要注重本单元的重点,说明顺序的理解与运用。学生掌握了说明顺序的知识点,那么学习目标就得以实现。一课一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张仁贤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3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