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科学概念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75-02
  充满魅力的科学课,可以使学生的探究进入美好的境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逐渐认识到由关注科学知识向关注科学概念过度。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同步发展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解释: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只有通过亲历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能在儿童心中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因此,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要遵循概念发展的顺序和科学概念发展的实际水平,一步一步地探究。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1.加强实物演示,消除错误前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如:在《热传导》中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普遍认为铁的传热性能最好,铝的传热性能次之,实验之后,学生前概念发生了转变,知道了银传热性能最好,而且液体的水银是金属传热性能也很好。 所以,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实验,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学习效果是很重要的。
  2.引发认知冲突,消除错误前概念。如在《生物的启示》一课,《拱形的力量》实验时,平面纸和拱形纸哪个承受的力量大时,学生普遍认为拱形的力量大,可是在做实验时并没有想象的大,而且两个拱脚向两边分开,这与学生之前原有的前概念发生冲突,从而引出学生思考,为什么承受力会这么小,怎样才能增强承受力,后又通过实验证明在拱脚处加力增强拱形的承受力。可是又有新问题产生,拱形会变形,怎样才能阻止变形呢?经过进一步的认知冲突,最后得出了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基本形式,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分析、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加工的过程,它的产生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上,所以教师只要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要准备适合学生的有结构的材料。现在材料有很多,但教師选择时仍旧要注意材料的来源和难易程度,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并且易于学生操作。在教学《计时工具》时,我用可乐瓶制作的沙漏在课堂上演示,从而引出学生探究古代计时工具的兴趣,这样的材料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因为取材于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制作。再加以多媒体课件,我去故宫旅游时拍的视频《日晷》,和日晷的合影,还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圭表照片、视频等,学生立马兴致盎然。
   二、顺应孩子的天性,使教与学适时融入自然
  科学老师 要经常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关注身边的动植物变化,真切感受各种生命的生长过程,最好亲历种植职务,养殖动物,野外考察,与自然密切接触,从身边的一草一木等着手,耐心细致地培养孩子洞察能力,体验其中的快乐和情趣,这样既获得第一手概念,又巩固了概念学习,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习惯,这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
  三、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
  在韦钰教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中写道,课堂讨论交流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多效信息交流活动。讨论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科学概念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有的教师注重了观察和实验,没有重视学生的交流,或仅仅流于形式。有时只为“讨论”而“讨论”为“交流”而“交流”,殊不知这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还要能发现别的亮点,并且敢于质疑,同时教师也不能做旁观者,应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地参与讨论。英国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不仅要求描述探究的结果,还要强调学生探究科学概念的过程和方法。
  四、把握学生学习概念的几个点
  1.把握学生的熟悉点,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层层顺序推进教学。
  2.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先产生兴奋,有兴趣发现疑惑,学生们的探究欲会非常高,效果也会非常好。
  3.把握学生的纠结点,以前的各种概念也许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教师利用好这些概念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认识纠结的时候就是新的探究的开始,就是新概念形成的最佳效果。
  总之,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前概念出发,课内课外结合,多种活动设计,先进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立体的科学概念建构,提高教学有效性,全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