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利用《三字经》开展好中职生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事例论述了《三字经》在中职生的德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从编写《三字经》德育校本教材、开发《三字经》课程资源、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开设选修课、与中职德育活动有机融合、以此为载体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等角度论述了《三字经》如何在中职生的德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可以利用好中华优秀经典《三字经》,更有效地做好中职学生德育工作。
  【关键词】中职学生  德育  三字经  家校合作  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65-02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是中国古代经典中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其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符合着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理念,更符合当下社会公众对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热切盼望。“00”后的中职生们,往往在小的时候缺少家长的陪伴、关心和爱护,即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家庭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上与“学优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习基础也慢慢地落后。如今到了青春期阶段,他们渴望表现自我,但畏难情緒严重,不知道如何表达。因此,在中职生的德育过程中融入《三字经》的学习,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
  1.《三字经》在中职生的德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中职生的德育过程,是以学生明白教育的意义、重要性、内容和顺序等为前提。《三字经》开篇即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就浓缩了我们人的本源特质。中职的学生和普高的学生本性都是好的,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方面,每个人性格特点、特长优势、接受教育的程度、种类、方式等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从小到大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在职业教育的培育下,依然能够追求卓越,培养工匠精神,找到自己可以发光发热的地方,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三字经》如何在中职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1 编写《三字经》家庭教育校本教材
  中职家庭教育教材的编写要紧贴中职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实用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教材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对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教材要能体现信息化和现代意识;对于职业教育特点而言,家庭教育教材要能突出创新和指导实践,在此过程中训练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
  家庭教育教材编写的结构需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当代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没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教材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懂得奋斗、热爱祖国,包括道德品质、学习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2 开发《三字经》课程资源
   倘若只有教材,不开发对应的课程资源,一切只是空谈。因此,开发对应的课程资源十分重要。结合语文、德育课程,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与共青团的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抓住重要时间节点,设计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勤劳节俭、求索创新等为主题的活动,丰富课外实践内容。同时,将优秀的歌曲、视频收集,结合文字内容,建设对应的网络课程。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2.3 与中职德育活动有机融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课程一定要结合中职的德育活动,可以以征文演讲、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摄影、视频动画、歌舞、器乐曲艺、书法绘画等方式呈现,结合志愿服务月、社区节、职业教育宣传周、校园读书节、感恩体验月、行为规范养成月、技能节、法治教育月、职业生涯规划月、艺术节等,进一步落实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
  2.4 以此为载体积极开展家校合作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做好家校合作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家访、面对面评价活动(家长会)、家校通(短信)、QQ群、微信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专业情况和孩子在校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家校合作育人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理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孩子的道德品质指导、孩子的学业指导、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的人生生涯与职业规划、家校沟通与融合、新型家长素养等。利用德育教材开展家校合作,可以很好地将“八礼四仪”教育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向善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婷,杨业华.《三字经》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6):112-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665.htm